福建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抽检16批次不符合标准规定 国产手机应警惕成为下一个VCD 浙江1-2月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超20亿元 同比增129% 沪四高校五项目入选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 音著协对商场随便放音乐说"不" 音乐著作权保护仍受限 我国商标注册申请量突破500万大关 海南万宁“兴隆咖啡”有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了 上海市抽查15批次嵌入式LED灯具产品 不合格2批次 2017年我国网络版权产值突破6000亿元 吉林省食药监局抽检206批次食品4批次不合格 专家热议加大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力度 上海黄浦区:聚焦商标品牌服务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直播带货亟须引入专业打假 安徽省颍上县市场监督管理局:1批次食用农产品抽检不合格 安徽省去年获授权发明专利1.48万件 居全国第7位 知识产权助力广西柳州产业转型升级和工业高质量发展 2014年各地食用植物油监督抽检不合格企业名单 2017年度安徽省马鞍山市专利授权排行榜发布 山东省威海市市场监管局关于2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2021年第36期) 云南白药被指在美以膳食补充剂销售 国内当药卖 依法保护商标品牌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85批次染发类化妆品不合格的通告(2018年第49号) 河南郑州市抽检:标称辽宁智胜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哈尔滨风味红肠不合格 美媒:京东已成假货盗版避难所 山东省淄博市质监局抽查:1批次工业闭式齿轮油运动黏度不合格 书旗小说客户端遭山寨侵权 呼吁行业良性竞争 马一德代表:推进知识产权调解工作提升纠纷解决效率 通告!河南这51批次不合格食品被曝光 涉永辉超市等 山东卓尔电气两项技术荣获国家专利 欧盟普通法院驳回一项声音商标 乌拉拉公主等67批次家居服、针织内衣不合格 视频案件呈高发 保护力度需加强 福建省检察机关组建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 福建莆田市公安局北岸分局开展打击制售假犯罪保护知识产权宣传活动 国产手机"走出去"关键在专利 企业要用高质量专利构筑知识产权保护伞 辽宁省质监局:4批次发动机冷却液产品抽查不合格 中国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为企业创造知识产权保护良好环境 山东省泰安市市场监管局抽检食用农产品244批次 不合格7批次 四川省食药监局:10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苏浙沪皖启动知识产权一体化发展合作 亚马逊借助知识产权保护开拓法律服务领域 卢卡斯影业起诉商标侵权者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年第15期食品抽检 餐饮食品1批次不合格 推进综合管理改革 释放知识产权活力 Talpa公司“Voice”模式涉嫌抄袭侵权被起诉 江苏省海安市抽检流通环节食品55批次 不合格4批次 广东佛山市市场监管局:1批次食用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超标 日本特许厅将对中小企业专利进行评估以助其融资 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4批次药品不符合标准规定

莫让带货变“带祸” 直播经济有规矩才会真的火

近日,人社部联合多部门发布公告,在互联网营销师职业下正式增设“直播销售员”工种,广大电商主播、带货网红们从此“转正”。然而诸多利好消息难以掩盖行业“粗放式”发展的现实。一些明星、网红直播带货“翻车”引发舆论热议,货不对板、假冒伪劣等引发的消费纠纷频频曝光。规范行业标准等为直播营销“刹车降速”的诸多举措逐步提上日程。

直播带货“套路”频现

年中促销期间,各大电商平台再创销售新纪录,直播带货成为各家抢先攻占的新领地。然而,直播带货热度持续飙升的同时,许多问题随之暴露。

中消协日前发布的“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今年“6·18”期间共收集有关直播带货类的负面信息多达11万余条,其中消费者投诉的“槽点”主要集中在产品货不对板、夸大宣传功效、兜售“三无”产品、售后服务难以保障等。

面对直播带货的诸多套路,不少商家沦为“受害者”。据业内人士介绍,部分主播为了获取新品牌方的合作,不断通过刷单和流量造假欺骗商家并以此获利。为了赚取佣金,更有甚者利用商家预支的坑位费进行刷单,完成合同规定的销售任务后便分批退货,或以二手交易等方式低价分销变现,将实际损失转嫁商家承担。

不久前,某运动服饰品牌与某知名带货主播达成合作,却在首场直播中“翻车”。据该品牌负责人介绍,工厂依据主播运营方提供的“百万级”销售数据提前大量备货,而最终整场直播实际销售额却仅有9万元,商家严重亏损。

“身边踩坑案例比较多,我们也不敢盲目试水。”广东某企业电商负责人唐先生说,现在直播带货合作费用飞涨,订单收益却难以得到保障。“带货变‘带祸’,小企业很难吃得消。”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表示,目前行业各方都过于追求利益最大化,规范、监管等重要环节却被直接忽略,种种乱象便是这种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直接后果。

规范标准接连出台

7月1日,由中国广告协会发布的《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下称《规范》)正式实施。这是国内目前出台的第一部关于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的专项规范,将对“直播带货”起到规范引领作用。

《规范》中详细规定了商家、主播、平台等各方在直播带货活动中的权利、义务与责任。《规范》将此前争议最大的主播方定义为“在网络直播营销活动中与用户直接互动交流的人员”,并对主播提出多项要求,涵盖了直播营销中的言行、提供商品的质量保证、不得进行私下交易等。

针对直播电商夸大宣传、货不对板、产品刷单等投诉较多的问题,《规范》也提出多项措施,要求主播在直播活动中应当保证信息真实、合法,不得对商品和服务进行虚假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所有发布的商品、服务内容与商品、服务链接应当保持一致,且实时有效。

此外,主播向商家、网络直播营销平台等提供的营销数据也必须真实,不得采取任何形式进行流量等数据造假。《规定》还对直播电商平台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平台方的监管责任,督促入驻商家进行资质信息公示,规范商家和主播交易行为,强化内部交易秩序监督。

除了已实施的《规范》之外,中国商业联合会牵头制订的《视频直播购物运营和服务基本规范》和《网络购物诚信服务体系评价指南》等各项标准、规范也将密集出台,形成规范体系。相关举措将对行业术语和定义、“带货”产品质量、网络主播行为等提出具体要求,为行业设门槛、划底线、树标准、立规范。

逐步告别“粗放生长”

针对直播带货乱象的一系列标准、规范接连出台,但要让整个行业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进行有效监管、确保条款逐一落实就成为关键。

有专家指出,《规范》虽从商家、主播、直播平台等多方角度作出规定,但其本质仍是一份自律文件,并不具有法律强制性。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刘双舟对此解释称,《规范》虽不具强制性,但也可通过一定措施来保障自律的有效实施,并视情况对涉嫌违法的直播电商进行提示劝诫、督促整改、公开批评。

相对于《规范》本身,刘双舟认为执法部门如何相互协作,运用《广告法》《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现有法律法规进行有效执法更为关键。他建议,执法部门应结合《规范》熟练掌握和运用各项法律法规,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执法,并及时公布典型案例,从而更有效地治理直播带货乱象。

在法律措施外,相关部门还应开设专项违法举报及维权平台、直播带货黑名单等多维度的监管措施,将不规范、虚假的直播带货行为纳入社会诚信考核体系,并对相关主体采取经济处罚、禁止准入等规范化体系,促使行业融入整体规范化监管之中。

目前,国家网信办等8部门已启动为期半年的网络直播行业专项整治和规范管理行动,其中包括对网络直播带货管理规则的探索实施。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一系列标准的执行,未来直播带货将更加有规可循、有据可依,但要使“粗放生长”的直播带货行业完全规范化发展,无疑还需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