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市市场监管局:4批次食用农产品抽检不合格 夏普在美对海信提起诉讼 控告其智能电视侵权 山东青岛:两家海鲜店虾蛄不合格各被罚款5000元 国产手机“出海”如何飞越“专利门” 广东省广州开发区搭建全方位知识产权海外维权体系 老字号扎堆儿打官司 商标“争夺战”为何没完没了 天津滨海新区专利申请“量好质优” 我国首次发布《上市公司专利记分牌》、《上市公司专利价值排行榜》 河南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迎考 8个农产品通过省级审定 苹果高通专利诉讼七款产品在华禁售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抽检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样品88批次 不合格4批次 农业农村部部署加强冬奥会和“两节”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作《关于专利等案件诉讼程序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的说明》 福建福州食品抽检:标称福建觅绝食品有限公司的1批次豆制品不合格 培训机构被整治 盗版网课开始横行网络 西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处罚决定公告 以色列专利局公布2020年年度报告 北京上半年查获侵权盗版出版物3万余册 对问题疫苗启动公益诉讼好 陕西抽查童车产品40批次样品 不合格1批次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批准复审H&M版权案 名校维护商标权绝非小题大做 二○一四年“扫黄打非”十大案件公布 江苏无锡市食药监局抽检328批次食品样品不合格7批次 桂林医学院两项国家专利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医疗器械质量公告(2017年第26期,总第44期) 最高法院公布十起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典型案例 亚马逊首次在其年度报告中警告假冒伪劣商品 企业品牌建设尚需“闯关过卡” 家具产品屡被抄袭 品牌维权道路艰难 原创专利设计需要被尊重 河南省市场监管局抽查:1批次家用燃气灶产品不合格 广东深圳2019童装抽检“黑名单”公布,发现不合格样品30批次 侵犯商业秘密罪中“重大损失”之认定 黑龙江:军工高粱王酒精度不达标 近两成电灭蚊器不合格“正点”电热蚊香液上榜 上海商标历史文化走廊开启网络展厅 澳门贸促局促中小企业利用知识产权优势勇闯内地市场 国采中心:组合运用多种形式 满足采购人需求 从好声音版权之争:窥在线视频曲折维权之路 腾讯连续状告视频APP 版权侵权成本低成维权难题 《专项行动方案》为奥运知识产权保驾护航 贵州贵阳市累计有效注册商标突破十万件 版权磋商未果 谷歌在法国支付5亿欧元罚款 安徽合肥知识产权法庭:保护知识产权 呵护城市创新气质 山寨秦俑问题出在哪?专家指出文物复制需逐级审批 广东省东莞市食药监局抽检粽子128批次样品不合格1批次 四川成都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典范城市 迪士尼米奇餐盒和妙管家切刀片不合格 河南省市场监管局通告48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 河北制定三年规划 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将达到80个以上

网络平台“专特供名酒”:“八成是假货”“九成为送礼”“十分不靠谱”

“一瓶2015年的专供名酒,115000元。”记者近期发现,多家网络平台上有卖家经营“专特供”名酒。

早在2013年,国家多部门就对“利用互联网销售滥用‘特供’‘专供’等标识商品”进行了集中清理整顿,并明确发文“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

这些所谓的“专特供”名酒是真的吗?货从何来?怎样交易?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暗语揽客、看图选货、 网络交易

“某品牌名酒,2016年,53度,500毫升,6瓶,83000元。”记者在“京东拍卖”网络平台上见到,这款酒起拍价比同款商品市价高出数倍,还标有拼音字母暗语。

“拍品上的暗语字样,是一处知名建筑的缩写,卖家以此暗示该拍品为‘专特供’品,所以价格昂贵。”经业内人士指点,记者发现,常见的揽客暗语均是在暗示商品的“专特供”属性。业内人士称“这是为了避开网络平台技术监管”。

记者还发现,在闲鱼、转转等二手交易平台上,一些卖家在用暗语揽客之后就会通过私信发送商品图片供买家选择。记者收到的图片上,是多款带有鲜明专特供标识的名酒酒瓶,样式不少。

为避责任搞假拍卖

记者注意到,此类酒品卖家大多数采取打着“拍卖”幌子搞直售的方法。

“这款专供名酒直接购买4700元每瓶,确定需要的话,我们为你做个专用链接。”随后这名淘宝店铺客服专为记者发来链接,起拍价4700元、出价5分钟即可完成竞拍,与直售无异。“京东拍卖”平台上也有此类情况。

业内人士透露,卖家这种操作旨在逃避对酒品质量与消费者权利承担法律责任。“阿里拍卖”平台上的拍品下有这样的提示:拍品介绍均由店铺自行发布并上传,“7天无理由退换货”服务为卖家可选服务,不强制送拍机构提供。还有一些卖家在店铺介绍中提出,店铺出售的商品不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经售出,不予退换。

真是“专特供”名酒吗?

据中国收藏家协会烟酒茶艺收藏委员会副会长陈凯铭介绍,有些所谓“专特供”名酒是过去产物,2012年后已对此严查严禁。

“现在的真品大多是当时残存的一小部分。”陈年老酒鉴定专家、国家一级品酒师刘海向记者透露,据他的经验,从网店流通入手的此类酒品八成都是假的,且“专门造假的情况很普遍”。

记者从一名“高仿”名酒定制销售人员处得知,当前制作假“专特供”名酒需求“挺旺盛”,他们有专门的流水线和模式满足客户需求。“我们用正宗的基酒,还会加入正品酒,保证有正品味道,外行喝不出来。”

另外卖家还告诉记者,6瓶一箱的假特供某品牌名酒价格从2000元至5500元价格不等,价格越贵的品相越真。“芯片是真的芯片”“包装都非常的贵,比普通的酒贵几倍”“也有800元一箱的,但防伪过不了关,只能过手机NFC(近场通讯)验证,酒精也比较次。”这名卖家还强调“基本上找我的都是买假的”。

陈凯铭告诉记者,个别地方存在制售假“专特供酒”产业链,花点钱就能买整套包装,包括酒瓶、酒盒、防伪码全套产品,灌装什么酒都可以。

五粮液有关负责人表示,自白酒标签禁用“特供”“专用”字样以来,五粮液严格落实要求,不再生产或授权生产“专特供”酒,近年也再未对外销售过此类酒。

多名卖家告诉记者,购买者当中的一大部分是为了“送礼”。

“时常有人买,90%都是拿去送礼。”有卖家告诉记者。

对于如何鉴定酒品真假的问题,陈凯铭、刘海等多名专家均表示目前并无面向普通消费者的专门技术手段。卖家则大多并不担心真假问题。“你见过人家收了礼敢拎着一箱酒去验真假吗?”一名卖家问。

酒可能假但责任必须真

“以标榜‘专特供’为荣,背后是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中国人民大学纪委办副主任王旭教授建议,各级监察委可将此类现象纳入日常监督重点,通过巡视巡查、信访处理等发现线索,加强对公职人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进行问责追责,消除特权思想、警惕奢靡之风、防止利益输送。

对用“假拍卖”逃避责任的手法,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邱宝昌表示,虽然拍卖法规定了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但在声明不免责的同时进行虚假宣传同样不合法,应承担法律责任。他还强调,卖家不能自我免除法定义务,其对所售产品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变。

中国酒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酒类产品尤其是高端酒类产品时,一定要擦亮双眼,尽可能选择正规购买渠道,避免买到假货,维权困难。此外,酒类行业也要加强规范管理,一旦发现存在制假售假现象,要及时向相关管理部门反映、举报。编辑:李春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