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总局就产品质量申诉处理办法征求意见 浙江省质监局抽查17批次保鲜膜(袋)产品不合格1批次 商标权和著作权“保卫战” 广东省深圳市市场监管局:60批次贵金属及珠宝玉石产品抽查不合格 西藏拉萨海关严打进出口领域侵犯知识产权违法活动 中俄高校知识产权文化交流活动首次在俄举办 陕西渭南市食药监局:9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16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老年食品”岂能名不副实 南北稻香村之争 唤醒老字号品牌保护意识 江西九江彭泽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现“零突破” 福建严查学校周边经营五毛食品和假冒伪劣食品行为 电商打假路漫漫 想“让售假者痛”没那么容易 上海市食药监局:公布药品和药包材质量抽检25批次不合格产品 广西5项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中国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一 美日表示不服气 重庆巴中入选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 网络侵权盗版“露头就打” 微软向丰田授权专利 欲成为车联网技术关键供应商 浙江绍兴市抽检网购服装、鞋子类商品42批次 不合格29批次 天津市津南区市场监管局:4批次食品样品抽检不合格 是否需要重新思考版权的安全港条款? 广东东莞市农科中心无花果新品种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 CRISPR 专利战最新回合:加州大学转战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 江西南昌不惜“血本”争抢知识产权保护人才 江苏省市场监管局:18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美国户外服装制造商巴塔哥尼亚公司提起商标侵权诉讼 河南省食药监局抽检20大类食品1863批次样品不合格30批次 全国人大财经委:电子商务法草案2015年底完成起草工作 “买它”!网红带货须先体验 若售假量大或担刑责 山东省泰安市市场监管局抽检300批次食品 不合格样品9批次 浙江湖州德清公证“区块链”破解知识产权保护难题 种业战争:大北农的彷徨与突围 专利大户秀肌肉,秀出了什么? 全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和农机化质量工作改革推进座谈会在京召开 专利申请家门口就能办 青岛企业可以少跑腿 律师称Megaupload创始人金.德康不会在美国获得公正审判 广东2019年全年度食品安全监督抽检 总体合格率为97.95% 山东滨州“沾化海蜇”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福建省宁德市市场监管局抽检559批次食品 1批次不合格 阿里巴巴在美被诉专利侵权 涉及网站开发技术 知识产权擦亮景德镇“金字招牌” 尼日利亚查获16.7万余件假冒打印耗材 意大利:戏仿时尚品牌商标是否构成侵权? 国产手机"走出去"关键在专利 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北京分中心揭牌 我国IDC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亟待破题 广东省惠州市市场监管局:2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抽检蔬菜61批次样品 不合格1批次 新华时评:保护疫苗安全的高压线一定要带高压电!

浅析微博平台的著作权保护

——以“微博社区公约”为视角

作者:朱令


摘要:微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微博平台上各类“微作品”的诞生引发了著作权保护的新思考。由于我国关于“微版权”的法律保护相对滞后、传统的著作权保护形式难以应对微博平台的特殊性,由此微博平台的社区自律公约便应运而生。本文以新浪2012年发布的“微博社区公约”为视角,基于“公约”的实施现状,分析了以“公约”形式保护“微版权”、惩治“微抄袭”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探求“公约”管理模式的改进和微博平台集中授权的新模式。

关键词:微博;微作品;社区公约;著作权保护

一、“微博社区公约”发布的背景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各种类型的网络侵权行为络绎不绝。微博为广大网民建立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社交平台,虽然在微博上的网络行为受《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的规制,但是法律的规制在面对数亿网民时却显得单薄无力。

究其原因有三:首先,微博用户过以亿计,侵权方式更是层出不穷,如何快速有效地处理如此大的信息量,为执法增加了难度;其次,微博的更新周期很短,对侵权行为进行举证的困难程度也很大;最后,网络的使用使得侵权行为的成本更低,而维权的成本更高,被侵权人往往不会为了短短的140字而寻求法律手段解决纠纷,这就为侵权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我国通过网络法律对网络行为进行规制,但是对于使用微博的众多草根用户来说,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依然是纸上谈兵。所以仅有法律进行规制是远远不够的,在微博的虚拟社区中需要内部规制,即需要“网络自律”的“软约束”[1]。由此,“微博社区公约”便应运而生。

二、“微博社区公约”对“微版权”的保护现状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网络平台,其最初的建立是为了方便好友间的消息传送。而如今,微小说、微电影等一系列“微作品”催生出了所谓的微博文化,而这些“微作品”的传播必然会引发著作权保护的一系列问题。从2011年6月《读者》擅自刊登作家六六的微博语录到2011年10月童话大王郑渊洁在网上公开发表对网友抄袭其微博内容的不满,在微博这个虚拟社区中,从名人到草根微博用户都多多少少受到作品被抄袭的困扰。在新浪的“微博社区公约”公布之后,对“微抄袭”惩治更是得到了网民和各方的关注。

在“公约”中重点对几类网络侵权行为作出了规定:发布不实信息、泄露他人隐私、人身攻击、内容抄袭、冒充他人、骚扰他人等。其中对内容抄袭的定义为:发布他人原创内容而不注明出处或标识转载。原创内容暂指首发于新浪微博的内容,不包括修改、整合的图片等[2]。对内容抄袭类纠纷的处理方式是由当事人进行举报,受理之后由虚拟社区的普通委员会进行判定,最终决定被举报一方是否侵权。侵权一方将扣除信用积分或者其他惩罚。

通过“公约”保护“微作品”著作权的成效究竟如何?笔者通过浏览新浪官方微博中的微博社区管理中心,搜集到以下数据:截止到2013年1月10日,受理关于内容抄袭的举报数为1273例,完成判定的是1150例。而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内容抄袭的举报数仅仅占侵权总举报数的3%。分析以上数据,笔者认为,以“公约”形式保护“微作品”著作权的警示意义大于其实践意义。就其积极意义而言,实施“公约”有其独特的优势:由于法律对“微作品”的保护滞后,“公约”性质的“软约束”可以弥补法律的滞后性、节省维权成本、提高维权效率。由于“微博社区公约”具备快捷性、有效性解决纠纷的特点,使得其在运营过程中更易被微博用户接受并有助于维护网络秩序。

但是,在微博这个社交平台中,用户享受转载与分享他人信息的乐趣,而只有符合著作权作品要求的特殊客体才能受到著作权的保护。纵观被判抄袭的微博内容,能用140字呈现出精巧构思的人只占少数,而大多数文字内容都不属于著作权保护的客体。所以,通过在“公约”中对内容抄袭的规定,更多的是希望营造一个良好的原创环境、引起人们对于“微作品”版权的保护意识。除此之外,从内容抄袭的举报数仅仅占侵权总举报数的3%中是否可以分析出关于“微版权”的侵权率不高呢?答案是否定的。据笔者调查分析,“微版权”的侵权以向线下发展为趋势。笔者浏览了各大网上书店,发现现今收集用户微博语录用于出版发行书籍的现象不在少数。一本书可能收录成百上千条微博内容,这些微博内容极有可能是著作权保护的客体,而这些书的出版社是否支付了相应的酬劳却不得而知。由此可见,对线下“微作品”的著作权保护绝对不容忽视。

三、“微博社区公约”中“微版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微版权”的认定问题

笔者参看了新浪“公约”中对“内容抄袭”一项的定义,发现其定义仅仅是发布他人原创内容而不注明出处或标识转载[2]。由于对受保护作品界定不清,将所有的文字作品全部纳入著作权保护的范围,导致被举报人在使用这些文字内容时被控侵权。而按照传统独创性的判断标准,这些文字内容并不具备独创性的基本要求。如果“微作品”并没有著作权,又何来之后的侵权一说?

由此可见,关于“微版权”的侵权判定必须以认定“微作品”受著作权保护为前提,而关于微版权的争议焦点正是在于文字作品的作品性认定。有观点认为,由于微博与生俱来的特殊属性使得它不具有著作权意义上的作品性:第一,微博文字只有短短的140字,无法表达作者完整的思想感情,因此没有版权;第二,微博信息的转发主要通过微博用户之间的随性转发,不存在商业使用,侵犯著作权无从谈起;第三,微博记录的内容大部分是不具有文学性的文字,缺乏独创性,这样的表达没有版权[3]。笔者认为,如此对微博内容的认定过于绝对。

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对作品的定义,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4]。所以构成作品必须要符合三个条件:首先,作品是人类的智力成果,而不是大自然创造的;其次,作品能够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即著作权保护的是作者的表达而非思想;最后,作品必须符合独创性的标准。

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我们首先可以对微博文字作品的作品性作出以下认定:第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的相关规定,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的各类作品的数字化形式[5]。这也就肯定了微博的文字性作品可以成为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第二,微博内容可以通过被存储在硬盘中、打印在纸上、通过网络反复转发等形式进行传播,所以微博内容具有可复制性。虽然在法律上,文字性“微作品”可以成为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但是“微作品”是否具备独创性依然是实践中关于作品性认定的难点和关键。

笔者认为,区别于传统作品关于独创性的认定,微作品的独创性认定应遵循以下几点标准:首先,“微作品”是独立创作或者与原作品有显而易见的区别。强调显而易见是由于文字性“微作品”短小精悍,如果只是修改其中的几个关键字显然无法让读者将其作品与原作品区分;其次,“微作品”必须具备最低限度的创造性[6]。创造性的标准并非是指用生涩难懂的语言表达,而是指其内容要具备丰富性并有一定深度,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如作家六六被《读者》侵权的微博语录:“女人从求新、求变、求美到求舒服的时候,就是老了”[7],短短20字体现了作者精巧的设计和文字功底,也表现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所以此文应是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又如:“今天去外滩看夜景,好漂亮!”、“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大雾蓝色预警。”等生活记录和新闻播报显然无法成为著作权保护的作品。

综上,对于“微作品”的作品性判定应当分情况讨论,而不应该一揽子纳入著作权保护的范围。

(二)社区委员会成员判定侵权的合理性问题

新浪“公约”规定,当微博用户举报有人抄袭其原创作品并得到受理之后,举报与被举报双方将进行举证,最后由虚拟社区的普通委员会成员进行投票,决定被举报方是否侵权[2]。在此制度中,委员会成员的判定成为了侵权判定的关键性因素,而笔者对社区委员会成员判定侵权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

在英美法系国家,将社会科学证据纳入到司法实践中已经是司空见惯了,而且这种社会科学证据对法官判案通常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中国,社会科学证据、特别是民意调查在司法中的应用极少,法官也经常会质疑其效力。在传统的著作权案件中,类似“陪审团”式的判定并不存在。而“公约”并未沿用司法上进行判定的规则,而是采用一种民主判定的形式,即由委员会成员判定,这种形式类似于民意调查的性质。

笔者认为,这种判定形式的合理性值得探讨。首先,从形式上来看,侵权判定是随机从5000至10000名委员会成员中选出的21名成员对涉嫌违规行为投票判定[2],委员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结果的可信赖度不高;其次,从实质性来看,对于“微作品”的独创性判断本身就有难度,连法官进行判断时都需要反复斟酌,而对缺乏著作权知识的普通微博用户来说,并不能准确判定。由于这类侵权判定的后果可能会对微博用户产生一定的信用利益的影响,所以应当谨慎处理每一项纠纷,否则非但不能保护“微作品”的版权,还会影响微博平台的正常秩序、误导广大微博用户。

四、完善“微博社区公约”对“微版权”的保护

新浪“公约”的发布,是微博平台实行“网络自律”保护知识产权的起点。从2012年5月施行以来,“公约”作用已初见成效,用户对“微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意识明显提高,但是要进一步提高“公约”的实践效果,还需要网络平台提供者和微博用户的共同努力,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公约”对“微版权”的保护。

首先,要建立平台上完善的侵权判定机制。由于对“微作品”的作品性认定需要专业人员的判定,所以笔者建议,要改变以往由于对受保护作品界定不清,将所有的文字作品全部纳入著作权保护范围的做法,而实行由网站提供商的知识产权专业人员对举报内容进行筛选之后,再由专业的社区委员会成员逐一进行处理的方式。社区委员会成员在判定的过程中,应当说明判定理由,而不是简单的投票决定。另外,应由专门的知识产权团队作为“内容抄袭”判定的委员会成员或判定人员也可以是微博用户中知识产权行业的从业人员。整个处理过程中,应当及时告知举报人相关的判定标准和判定结果。

其次,要建立微博平台线上和线下的产业联盟,即集中授权的模式。由于“微版权”的侵权以向线下发展为趋势,在各类书籍、期刊、杂志中引用微博语录的现象屡见不鲜[8],而由于微博用户过于分散,难于分别支付酬劳,使得权利人的利益受到侵害。鉴于140字的微博内容所获的酬劳很少,单独支付酬劳的成本过高,可以建立一种线下与线上联合支付的方式,即与新浪微博平台上的“微币”使用相结合。例如当有出版社出版的书中运用到微博内的语录时,可以向网站提供商交付酬劳,而网站提供商将酬劳转换成“微币”的价值为微博用户充值。一定的“微币”可以换取网站上指定的礼品。这种方式一方面为线下商源向权利人支付酬劳建立了一种更为便捷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励微博用户创作出好的“微作品”,来获取相应的利益。

现阶段,随着各类微博营销策略的发展,基于“微博社区公约”管理“微版权”的形式,将随着微博营销方式的深入而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这也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维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结语

自步入“微时代”,微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微博的出现同样也引发了各界关于网络著作权保护的新思考。新浪“微博社区公约”的发布,对保护微博平台的“微版权”起到了示范作用。从2012年5月施行以来,“公约”作用已初见成效,用户对“微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意识明显提高。本文从“公约”发布的背景着手,基于“公约”的实施现状,分析了“公约”对“微版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包括微博内容的作品性认定标准和“陪审团”式侵权判定方式所存在的缺陷。最后从改进现有“公约”机制和集中授权的商业运营模式两个方面,为增强“公约”的实践意义提出建议。

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为我国网络著作权保护提供一些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建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