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互联网音乐版权营收模式亟待建立》,如果您对互联网音乐版权营收模式亟待建立感兴趣,请往下看。
告别Mp3时代,如今只要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打开一款音乐App,就能随时在线收听,并且它们都是正版的——互联网终于补上了欠唱片公司和音乐人的“唱片钱”。尽管越来越多的网络音乐平台开始“砸钱”争取更多歌曲的音乐版权,可竞争带来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喜欢的唱片、歌曲版权被一家平台买断,想要第一时间收听,必须下载相应的App;大量唱片版权来不及购入,平台只能优先购买畅销作品、大公司的唱片版权,导致曲库容量不够大;想要分享一首好听的歌,却发现社交软件屏蔽了同公司产品之外的音乐播放平台,而即便各大平台“砸钱”买版权,竞争如此激烈,可是实际分到音乐人手中的“版权费”仍杯水车薪……为此,业内人士认为,合理的营收模式尚未确立前,我们离真正成熟健康的互联网音乐业态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唱片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互联网平台愿意花钱买版权,对于唱片公司自然是件好事。不过,从过去挤压行业的敌人,变成如今的商业伙伴,唱片公司仍然抱着小心翼翼的态度:“我们真正关心的是唱片公司和音乐人究竟能够从不同类型的销售渠道中获得多少利益”,索尼音乐首席财务官凯文•凯莱赫曾这样表示。
就目前的数据来看,日本音乐产业仍然是实体唱片的天下。尽管实体唱片收入在2014年下降了6%,但仍然占据产业总收入的85%,而流媒体更是只占总收入的2.4%。
而即便在流媒体为代表的数字音乐收入逐渐与唱片收入平分秋色的欧美地区,也有歌手选择向流媒体和数字音乐说“不”。去年,泰勒•斯威夫特发行新专辑《1989》,拒绝在流媒体平台Spotify上线。这个动作不止针对海外,在环球音乐中国官网上,也能看到要求国内所有平台下架歌曲的“免费音乐服务,仅可保留会员的付费服务”。不知是这一行为的奏效,还是小天后强大的市场号召力,《1989》成为2014年全美唯一达到白金唱片级别销量的唱片。
播放量超过15万,只赚10美元
有人将泰勒此举看做是“有名,任性”,泰勒的厂牌CEO史考特•波尔凯达坐不住了,道出实情的缘由——过去一年TaylorSwift从Spotify处收到的费用不足50万美元。看似爆炸性的播放量和广泛的传播面背后,这个答案令人惊讶。当红歌后尚且如此,独立音乐人更不必说。有分析指出,由于目前流媒体版税模式向流行音乐人倾斜,“一旦某个流行音乐人超过了确定的门槛,他的版税收入必将超过他的粉丝为其支付的订阅费用。”那么只收听独立音乐用户的订阅费,没法合理流向这部分音乐人。在极端的情况下,假设用户只收听某一独立音乐人的一首歌,他付出的10美元订阅费,最终只有0.007美元属于创作者。
而视频网站的收益分成也令人头疼。一位在YouTube上得到15万播放量的独立音乐人声称,他最终只从中获利10美元。
在国内也是一样。恒大音乐公司董事总经理宋柯曾指出,收益比例不合理,导致音乐产业在互联网发展动力不足,“音乐从实体渠道转向互联网的这十年,发展速度远远落后电影、电视等其他娱乐产业,因为内容方拿不到收益的40%。”
同样叫屈的还有各大网络平台,目前大部分音乐服务是免费的,所以“砸钱”购买版权的音乐网站,只能向广告“伸手要钱”。这一模式转嫁了用户为“内容”付出的费用,同样也使得用户付费的习惯迟迟没能培养起来。
探索以音乐产品为核心的营收模式
尽管如此,还是有大批音乐人愿意把歌曲上传到网络上。相比于收益,互联网带来的最大红利莫过于传播——与目前象征性的网络音乐版权收入相比,他们更看重的是互联网累积的知名度和歌曲的传唱度。而另一边,互联网愿意预支营收,音乐市场的需求量不可小觑。
只是,互联网的音乐产业发展只此版税一途了吗?
目前看,已经有把眼光跳过歌曲本身。演出现场在线购票、周边产品出售、甚至众筹项目都能成为可能的发展模式。随着众筹概念的兴起,国内不少网站也以音乐项目为众筹。出唱片、MV拍摄、音乐书籍出版都可以成为项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项目大多数是唱片、演出门票的变相销售平台。“就像是我们的另一个淘宝店”,一位网络音乐人直言不讳。产品五花八门,可是出售的产品却离不开唱片和演出两条传统路。从唱片到互联网完成了载体的转码,相应的模式同样需要创新思维的激活。
真正的发展不是谁摧毁谁,而是尊重内容生产、尊重音乐。就好像不管载体如何改变,对于音乐的需求始终是一样的。
(编辑:刘珊)
好了,关于“互联网”互联网音乐版权营收模式亟待建立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