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 维权援助服务扬帆起航 浙江省质监局抽检6批次中密度纤维板2批次不合格 广东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批次餐饮具检出大肠菌群 今年1月至5月公安机关破假冒伪劣犯罪案同比上升149% 辽宁绿色芳山有机黑花生油抽查不合格 莫让“河间驴肉”毁于黑作坊 江苏省工商局抽检60批次PVC-U管件合格率为41.67% 常州市悠乐优食品公司三明治抽查不合格 浙江省玉环市市场监管局抽检54批次食品 6批次不合格 安徽马鞍山市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 网售自制化妆品问题多 不具备生产资格无检测 20批次不合格!最新抽检报告出炉 黑龙江:知识产权保护助推优化营商环境纵深发展 河北保定竞秀区19项非遗项目传承民俗文化焕发生命活力 资源县科技局举办知识产权培训会 广东举行2022年首期粤农金融路演暨涉农知识产权路演活动 海大学生研发智能割胶刀获专利 李克强:坚定不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黑龙江省市场监管局抽检食品186批次 不合格9批次 正版《蝴蝶梦》将上市 出版方呼吁读者正视版权问题 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案增多 乐高人仔申请立体商标被驳 仿制专利到期药,仍需警惕专利“陷阱” 第十一届中韩著作权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版权争夺频发 作品维权也遇“碰瓷”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3批次保鲜膜产品不合格 “花千骨”遭擅用,晋江文学胜诉 维护饲料生产使用秩序 保障养殖产品质量安全 生物多样性:关于获取和惠益分享的“专门文书”的拟议标准引发关注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杨雄年主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育种创新 疫情阻断“面对面” 版权服务“不断线” 湖南:筹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2批次韩国进口膳府酱油不合格,经销商被罚17.71万元 江苏徐州市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业务研讨交流会召开 日本将为海外知识产权案设保险制度 为日企做后盾 首届青海省专利奖揭晓 专利申请量5年增长了近3倍 四川省加强治理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 四川攀枝花西区:“护航”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发展 美国专利商标局针对新型冠状病毒采取应对措施 山西省食药监局:3批次食用农产品不合格 “口碑”才是最好的“驰名商标” 山东沂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5批次消毒餐具抽检不合格 江苏完成2019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卫星导航及应用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成立大会在广东广州召开 四川省广元市抽检14大类食品107批次样品 不合格7批次 全球执法机构共同开展打击假冒药品行动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6批次食品不合格 公众版权意识尚未成熟 下架批量歌曲是堂版权保护课 出版社、作者、读者:拼多多成畅销书"盗版"重灾区 网络视频领域版权纠纷高发

制假售假难获刑,打假手下怎留情?

莆田“假鞋之都”、独流“北方调料造假中心”……前不久媒体曝光的两个“假货基地”,将假货问题再度带入公共视线。在此语境中,“像治理酒驾一样来治理假货”呼吁的现实指向性不言而喻。

该呼吁是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在2017年度打假工作交流会上发出的。她在痛陈假货之弊后宣布,阿里巴巴为此要“不惜成为制假售假者最恨的人”。尤为令人注目的,是她披露的惊人数据:2016年全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共排查出4495个销售额远大于起刑点(5万元)的制售假线索,但截至目前,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经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3例,比例不足1%。

不排除有些制假售假案仍在侦办查办中,但眼下对制售假已有的刑事处罚比例,仍低得有些吓人。更让人惊愕的是,很多已判决的,绝大多数案例只是被判缓刑,最终受到实刑处罚的少之又少。

假货猖獗,损害的是消费者权益,是社会信用,也是公共治理效用。早前马云说假货“是一场与人性的阴暗面的长期斗争”“是阿里巴巴未来30年的最大挑战”,也表明,假货问题正成为掣肘着电商前进的关键性门槛。

可尽管电商平台猛增打假资金、人力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也被引入防假打假领域,像阿里巴巴等还联手执法部门协同打假,但时至今日,假货屡打屡现,仍难绝迹。归根结底,跟打假缺乏釜底抽薪的“致命击杀”不无关系。而釜底抽薪的关键,就在于司法和执法环节对假货的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本质上,电商平台不生产假货,只不过作为入口让假货问题在大体量平台的集纳效应中被放大。正如《人人时代》的作者克莱·舍基说的:互联网增补了真实世界里的社会生活,而不是作为一个替代方案出现,我们的网络没有变成单独的赛博空间(互联网的社会性空间),而是深深地嵌入真实的生活之中。

当那些线下假货流窜到线上时,其泛滥的源头仍在线下,线上打假系统再强,通常也只能止于渠道钳制——毕竟,企业没有执法权,能做的多是发现问题、下架商品、向执法机关报送线索。最终能对其量罚的,仍是职能部门。这也决定了,线上以线索提供为主的“助攻”线下打假模式,有赖于司法、执法体系对假货的规制。之前马云宣布成立“打假中国队”,但企业方面的打假自觉,还得跟法律打击“琴瑟和鸣”。

但就眼下看,电商平台依托大数据模型主动防控、权利人举报、消费者投诉、神秘抽检等方式筛查出的制假售假线索,到了执法、司法层面,却可能面临“不被采用”的结局,这叫人遗憾。“刑罚的必定性和不可避免性,才是对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当假货无法被重典,它们哪会有丝毫收敛?只会是愈发猖獗。

更何况,在法律不及之外,有些假货泛滥,也跟治理层面基于投鼠忌器心理的庇护有关。针对莆田假鞋产业蔚为壮大,当地就曾有官员毫不讳言,“不能脏水、孩子一起泼”,面对几十万的就业人群,在“灭”与“转”之间,他们也在拿捏分寸。许多假货,就在这种“拿捏分寸”留下的漏网中穿网而过。

在这样的监管气候下,呼吁“像治理酒驾一样来治理假货”,也是有的放矢。假货跟酒驾,都为祸社会、饱受诟病。以往酒驾、醉驾问题也是个社会顽疾,直到其入刑后,问题才大为改观。假货问题也需要这么一个治理节点——通过提升司法震慑、执法刚性,来实现对假货的零容忍,彻底扭曲假货监管上的宽松氛围。

有人说,不要让制假者嚣张地觉得法律是虚设的。诚如此言,打假要想避免“打假打不尽”的窘境,就不应被畸低的“制售假获刑比例”拖了后腿,更不能用柔情招式扭成了“假打”的Pose。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