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杭州将申请网上自贸区 “春晚”央视春晚观众超12亿多项创新获网民点赞 “示范区”地标“柚”到飘香时保护动能正澎湃丨GI保护示范区建设进行时 “域名”“李娜”域名受追捧 “喜马拉雅”音频原创让老年人迎来“第二春” “中国”指责中国“盗窃知识产权说”可休矣 “寿光”吃烤鱼嫌慢学生发明烤炉获得专利 “多相”海默科技:从西部走向世界 “蛋白质”熟鸡蛋变生申请专利有望用于癌症治疗 “汽车”通用汽车为《蝙蝠侠大战超人》申请商标 “商标”面对商标抢注你准备好了吗? “美国”美国对三一重工起重机发起“337调查” “商标”门源县工商局依托特色产品做好商标培育及注册 “代办处”战疫·创新|黑龙江“三快”加强知识产权服务 “作者”版权贸易人员要做“智多星” “中超”乐视体育27亿元获中超独家新媒体转播权 “互联网”探述互联网+与民法典修订 “玉米”农业部启动东北地区玉米“双增二百”科技行动 “亿元”辽宁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5年收入将超万亿 “美国”美科技企业称对华商品加征关税将削弱其竞争力 “美国”美国对中国医疗设备产品发起“337”调查 “专利申请”开关柜防潮除湿专利申请质量待提升 “音乐”数字音乐谋求版权变现 “企业”民盟河北省委建议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子云”防伪溯源,“码”上知晓 “烟台”烟台苹果:地标果儿格外“红” “音乐”太合音乐着力推动原创音乐工业发展 “科技”《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2》解读③ “科技”王元:科技发展新规划紧扣世情国情科情 “国家知识产权局”向违法违规知识产权代理行为“亮剑”!“蓝天”专项整治行动显成效 “不正当竞争”仿冒微信投诉界面,被告一审被判侵权 “蚕桑”阳城的致富“丝路” “戴尔”三方开打竞购“混战”或瞄准戴尔专利 “亿元”沈阳实施双轮驱动战略抢发展机遇 “中国”李克强:知识产权是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基础 “品种”上海闵行农科所育成5个蔬菜新品种 “申请人”专利请求书中联系人相关问题的探讨 “生物”3D“打印”出人工肝单元 “北京”“大三元”商标争夺陷迷雾 “编剧”著作权纷争《北平无战事》成“罗生门” “南少林”“南少林传说”传承闽南文化申请非遗 “三星”智能“创可贴”首次实现数据存储 “金百万”金百万时尚餐饮被强执金百万餐饮怒讨商标权 “知识产权”马来西亚企业将通过质押知识产权获得贷款 “商标”“电子商标”无法无据别上当 “门店”增强体验老字号炫“技”吸粉 “商标”商标使用不当风险暗藏其中 “苹果”唯冠iPad商标案递交材料有误遭香港法院驳回 “版权”上海:“十三五”版权工作从量向质转变 “法国”法国电子书减税政策惹恼欧盟文化产业争议加剧

“杭州”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杭州将申请网上自贸区

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粽香里的非遗记忆》,如果您对粽香里的非遗记忆感兴趣,请往下看。

端午节临近,文化部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由国家文化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12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12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活动,分别于6月21日至24日在嘉兴市、6月10日至25日在宜昌市精彩呈现。

2009年10月初,我国共有22个项目成功进入世界非遗名录,而端午节是唯一的传统节日。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屈盛瑞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初步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完成了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普查工作;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基本形成;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基本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逐步展开;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工作、成为世界上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已正式实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长期实施和有效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屈盛瑞说,近日,为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工作,文化部开展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督查工作,督促检查全国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和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工作情况,以此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相关链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端午”,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除汉族外,壮、满、布依、侗、土家等29个少数民族,也在端午期间举行节庆活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活动内容日益丰富,除防五毒、祛瘟疫等防病健身活动外,逐渐发展成为包括纪念屈原、伍子胥等著名爱国先贤的文化活动,以及划龙舟、赛马、射箭竞技等在内的综合性节庆活动,并被全国各地、各民族群众广泛接受,丰富多彩的端午节庆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悬挂菖蒲艾草、佩戴香包等,在今天,仍在全国各地吸引了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成为弘扬传统节日的典型。

湖北省秭归县是爱国诗人屈原故里,浙江省嘉兴市的端午习俗以纪念春秋名将伍子胥为特色,这两个地方端午习俗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是我国端午节庆活动流传的典型地区。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的保护工作,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端午节、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起,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对传承和弘扬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记者胡建辉)

相关阅读:

“非遗”是纸上名录还是镌刻在人们心上的珍宝?

新华网

近日各地公布了新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进入名录不等于安然无恙,它们濒临消亡的速度并未减缓。半个多世纪消亡了百余个传统地方戏剧种,木雕船模传承人龙从发无奈纳子为徒……这些文化遗产是被简单记录在纸上的名录,还是镌刻在人们的心上的珍宝?

“非遗”不仅需要接班人也需要观众

据文化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公布了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命名了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建设了1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成功申报36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最近几天,武汉举办了非遗名录项目及曲艺专演等一系列活动。8日上午,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首场展览吸引了500多名观众,同时也发现,观看展览的主要是中老年人,鲜见年轻人的身影。

黄雯雯是一名高中生,对她来说,端午节就是吃粽子,但并不知道端午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东西离我日常生活太远,我觉得没有必要了解。”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一直被誉为“文化遗产的守望者”,他多次表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日趋完整,但濒危和消亡的速度并未减缓。

在采访中,一些国家级项目的传承人感慨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相传,不仅需要接班人,更需要观众。

传承后继乏人

“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人本身而存在,以父传子、师授徒等‘口口相传’‘言传身教’作为文化链延续”。武汉市群众艺术馆馆长王志武介绍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文化延续非常脆弱,有时候一个非遗传承人的辞世,便意味着一项传统绝技在人世间从此消失,真可谓“人亡艺绝”。

记者从武汉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部了解到,目前武汉市共有1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汉剧、楚剧、湖北评书、湖北大鼓和木雕船模等7项选定了国家级传承人。这些“国宝级”传承人里,以93岁的汉剧大师陈伯华最年长,最年轻的楚剧传承人张一平也已经64岁,7位传承人的平均年龄为70多岁。

为了让这些“老玩意”能传承下去,大师们煞费苦心。木雕船模工艺大师龙从发带过一些徒弟,但他们全部转行,为寻找继承人,他曾经求助媒体。老人迫切地表示:只要脑子灵光,肯吃苦,他都愿意收其为徒。如今,龙从发不得不纳子为徒。

“我也急着要把汉剧推出去,但没人学,怎么办?”汉剧国家级传承人程彩萍激动地说。退休后,她将几十年心血整理了近20张碟,还有更多都没能保存下来。“我都跟年轻人说,要学随时来家里找我,但学的人都没有,我教谁去呢?”

王志武表示,从前,这些“非遗”文化艺术是百姓谋生的手段。如今,社会经济发展,年轻人从事职业的选择也日益多元化。

一项普查显示,我国764个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中,52.49%的品种因后继乏人等原因而陷入濒危状态,近半个世纪以来,全国消亡了100个传统地方戏剧种。更可惜的是,一些非遗项目还没来得及整理和保护,便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任本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的唯一传人,自2008年,通过地方政府和媒体的大力宣传,千余名汉绣爱好者慕名而来,任本荣陆续接收了入室弟子6名,包括自己的女儿和侄女和松散型弟子近50名。但是他仍表示,知道汉绣了解汉绣的人太少了,很多技艺只能靠口传心授,培养出一个弟子需要花很多功夫。

列入名录并非进了保险箱

一些专家表示,导致非遗日渐消亡的原因有:城镇化使很多非遗项目失去原有的文化土壤;非遗传承人员老化,缺乏年轻的继承者;非遗传承仍属自发行为,保护力度有限;政府政绩化和产业化使非遗成为彰显政绩和赚钱的工具,这对非遗传承保护造成极大破坏。

“任何一项不管什么样的文化被列入名录都不可以高枕无忧”。武汉大学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主任傅才武说,国家的大力投入只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形态在某个区域内、某个个人身上可以传承下去。从长远来看,政府的一己之力难以维持一项非遗文化的永久流传。

王志武认为,任何一个非遗项目被列入名录,并不等于进入保险箱。他希望,不仅仅在文化遗产日,全国各地应该常年分时间段举行相关活动,普及关于各项手工技艺的知识,吸引更多年轻人拿下“接力棒”。

据悉,继我国去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来,武汉市相关部门正在草拟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预计这项法律最快今年内可出台。湖北也开始尝试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希望能够真正走出一条非遗保护的特色之路。

“非遗保护,要守住根,不能只守住形”

东方早报

据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高春明介绍,目前上海被列入国家级与市级非遗名录体系的项目共206项,包括民间文学类、民间音乐类、民间舞蹈类、传统戏剧类、曲艺类、民间美术类、手工技艺类等,其中处于生存状况较差、濒危现象较为严重的项目约占16.1%。像青浦田山歌、上海码头号子等国家级和市级非遗项目随着它们生存基础发生巨大改变,都面临着失传甚至消失的危险。

谈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贺学君表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只做静止观察,忽视生命活态(故事家进茶馆);或只看直观表象,忽视深层底蕴(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或只重单一现象,忽视有机整体(女书,成为女人写女人的字)。

贺学君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首先要抓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本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创生并传承她的那个民族(社群)在自身长期奋斗和创造中凝聚成的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集中体现为共同信仰和所遵循的核心价值观。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像舞龙等民俗事项的功能目的都与当初创生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果我们遗忘了这项民俗事项创生之初的核心价值观,而只是将其的舞龙的表演形式一代代流传,那这保留的只是它的形,而没有将这项民俗事项的‘根’给传承下来。我们要守住的根是守住它的灵魂,不是仅仅守住它的形式,把‘根’找到,它就可以按照社会需求去改变形式、去传承发展。”

对于一些已经失去生存基础,不得不走向消失的民俗事项,贺学君表示在这方面她并不是一个悲哀主义者,“有些非遗项目的生存基础确实已经发生了变化,难以在现代社会中生存下来,注定是要消失的,对于这种情况,我倾向于进行资料保护,把资料用现代手段将其记录好,留着以后告诉后人,我们的先祖是这么过来的。”(记者陈若茜)

回顾端午申遗成功背后的故事

深圳广电集团

2009年10月初,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来喜讯,由湖北省代表中国三省四地联合申报“端午申遗”顺利入选。此次中国共有22个项目成功进入世界非遗名录,而端午节是唯一的传统节日。

2009年10月初,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来喜讯,由湖北省代表中国三省四地联合申报“端午申遗”顺利入选。此次中国共有22个项目成功进入世界非遗名录,而端午节是唯一的传统节日。

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汩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

◆独具特色的端午习俗

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家乡,秭归人过端午节的习俗由来已久,已经拥有了2500余年的历史。而端午节也被当地人视为和春节同等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秭归,每年的端午节过的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长,农历五月初五、五月十五、五月廿五分别被当地人称为“头端阳”、“大端阳”和“末端阳”,节日的欢乐整整要持续一个月。

在节日期间,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办农民诗会等富有民族特色的竞赛和习俗,更是吸引了无数外地游客的目光。

在秭归举行的龙舟赛,是一项全民参与的节日。从千百年来,划龙舟一直都是当地最大的群众性集会,每个村子都将派出代表队参与比赛。

秭归过端午节的主要内容,是以祭祀屈原为主。因此赛龙舟前,不但需要对龙形船头进行祭祀,还要举行游江招魂。当颇具古韵的招魂曲在峡江边响起时,往往能引来江边争睹龙舟赛的万人齐声相和。同时,取得龙舟赛的胜利,对于村子来说象征着至高的荣誉。当地甚至有,“宁荒一年田,不输一次船”的说法。

◆三省申遗湖北领衔

除了秭归的龙舟赛、“骚坛”诗会、屈原公祭等活动外,黄石也进行了“西塞神舟会”。武汉东湖也举行了端午文化节暨湖北首届龙舟大赛。

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秭归等地如此热闹的端午民间活动,整个湖北都已经成为国内端午节习俗最为浓厚的省份。

在此种情况下,2008年10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

这次以“中国端午节”的名称申遗,是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汩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

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朱林飞介绍说,虽然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但“端午申遗”工作依然以湖北为主体。他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湖北拥有像秭归、黄石这样更具典型性城市,拥有独特地方特色的端午民间活动习俗。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让许多文化界人士心堵不已。

秭归文化馆负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副馆长卢丹就一直在关注韩国“端午祭”申遗的情况。她告诉记者,“韩国的全民参与性、地域普及性远远赶不上中国。”

有韩国端午申遗在前,此次湖北代表中国为端午节的申遗,也引来了更多的关注。卢丹就感觉到,“此次媒体的宣传力度超过以往。”

◆紧密的申遗步伐

其实,在此次多省联合为端午申遗前,关于对秭归的传统民俗端午节申请非遗的脚步就一直没有停歇过。

2004年6月,秭归县文化局正式向湖北省文化厅行文请示,要求申报秭归端午节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秭归将端午节申遗,当地政府官员坦言,是因为韩国将“韩国端午节”申报世遗,这让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国传统民俗节日都感到了危机,作为屈原的后人,他们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因为只有进入了中国首批“申遗”名录的项目,才有资格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但当时秭归的端午节习俗还尚未收录入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让当地文化界人士更感觉到了紧迫感。

秭归政协委员冀士清在深入调研后,撰写了《落实经费,尽快启动“秭归端午”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提案,引起了县委、县政府重视。拨出1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申报“秭归端午”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2006年6月,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此后,秭归开始进一步寻求将端午习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途径。而同时,包括湖南汨罗、江苏苏州等地,也都开始了各地端午申遗的步伐。

2009年3月18日,秭归向湖北省群众艺术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交了授权书,同意将秭归县文化馆、秭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报的民俗《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由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使用申报材料开展宣传推介等公益性活动。

2009年3月,向省文化部门提交端午习俗授权书的,还有湖北黄石。

◆减少争议着眼分享

端午节在中国源远流长,在此之前,关于端午节的历史起源甚至归属,都曾经在国内各地引起了一些争议。

2008年8月,湖南和江苏两地,就曾经为端午节究竟是祭祀屈原还是为纪念伍子胥产生了广泛的争论,甚至惊动了两地文化旅游政府官员出面解读。

对于这个说法,卢丹认为,秭归人对这样的争议表现得很淡泊,不会去参与到争论中去,但“中央10台播出的端午诗会应该是对端午缘于屈原,缘于秭归的最好证明。”

她说,“不管哪个媒体,端午的出发点不同,但最后又都归于屈原与诗,我们很欣慰,秭归更是很欣慰。”

而三省联合“打包”为端午节申遗,是否意味着大家抛弃原有的争论,而进一步着眼于如何将这个传统节日继承和发扬下去?

卢丹说,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将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各地都有好处的事情。

而且,“端午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秭归应该是所有端午申报地中知名度最高的,打包申请会更利于秭归端午习俗的发扬。”

其实,三省联合申遗也是由湖南汨罗市主动提出的建议。曾任汨罗市屈原纪念馆馆长近20年的刘石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为了使端午申遗有更大胜算,应将端午习俗和屈原的家乡秭归联合“申遗”。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江清和认为,此次通过三省四地的密切配合,中国端午节申遗具有了更大的成功可能。

有专家认为,更重要的在于,在三省四地联合申遗的背景下,将此次申遗的“抱团之风”持之以恒,摒弃功利之念,不受任何局部与团体利益左右,从长计议,理性务实地做好规范保护事宜,同时通过各种活动与载体向全国民众普及端午节历史文化。

(编辑:秦韵)

好了,关于“秭归”粽香里的非遗记忆的内容就介绍到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