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商标无效宣告程序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知识产权”让创新者吃下知识产权“定心丸” “小米”雷军:基于小米平台打造内容生态链 “新沂市”三省警方破获特大制售假冒洗化用品案 “黎族”黎锦世界级非遗地位抢救剩2年时间专家呼吁重视 “苹果”苹果加拿大获得MagicTrackpad商标 “第三届”中学生商标知识竞赛地理标志征文活动启动 “车组”极寒中“顺畅飞驰”,动了多少“黑科技”? “农科院”调学科抓科研促创新——甘肃省农科院巨变的启示 “集体”延伸性集体管理能否让权利人甘心“被代表”? “眉山市”四川眉山:推进“专利消零”行动 “创意”千余项目亮相第七届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 “国家知识产权局”第十七届中国专利奖征集优秀专利参评 “知识产权”[走基层]打造蓝光世界的中国品牌 “中草药”小作坊“逆袭”创12项发明专利 “投标书”关于征寻报社科学城办公场所核心机房网络系统建设单位的说明 “展会”假日津城掀起“非遗”热 “医药公司”被疑泄露商业机密,员工被开除 “版权”移动阅读:手握版权方能赢得市场 “博会”四大亮点扮靓第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海报”关于征寻知识产权宣传海报制作单位的说明 “泉州市”福建“中国知名品牌数据库”9月中旬试运行 “衍生品”电影衍生品,蓝海还是“难海”?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文化培育应融入中学教育 “合力”[行进中国]专利引领创新路 “知识产权”“贯标”涵养浓郁知识产权文化 “互联网”互联网:“微创新”逐渐替代“山寨” “产业”中国产业发展:2030年实现“强、绿、智、联、特” “万安”[行进中国]曲水流觞的乡情 “知识产权”重庆调整知识产权工作重点 “公安部”全球首创DNA防伪技术亮相中博会 “甘孜”见识一个缀满“非遗”的大美高原 “河南省”河南首次开展省级向国外申请专利资助工作 “菊展”百余新品种将亮相济南趵突泉菊展 “互联网”尊重版权是网络分享必须补上的一课 “鱼跃”鱼跃医疗:全力打通生命通道 “文化遗产”守护非遗“活化石”绘就发展“同心圆” “中学生”全国中学生商标知识竞赛在京揭晓 “星辰”《星辰变》作者再谈盛大文学全版权运营心得 “列车”复兴号将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 “互联网”互联网音乐版权营收模式亟待建立 “科室”提质增效绽放新“蜀”光 “法国”法国出版商与谷歌就著作权争议达成协议 “文本”浅谈细则第六十一条第一款的准确适用 “东莞”广东东莞成立国际技术转移联盟 “林业”林业知识产权“十三五”规划将提升能力作为重点 “儿童文学”“接力杯双奖”金奖作品发布 “北京”加强北京非遗在国内外的传播力度 “藁城市”藁城公安局捣毁一制售假洋酒窝点 “青岛”茶博会弘扬传统茶文化

“商标”商标无效宣告程序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匠心独运雕琢“中国制造”》,如果您对匠心独运雕琢“中国制造”感兴趣,请往下看。

原标题:碳纤维复合材料基础理论和加工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匠心独运雕琢“中国制造”

大连理工大学有这样一支科研团队,他们在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加工领域坚持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产学研合作的新路。1月8日,这支以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贾振元为首的科研团队凭借“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项目摘取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直面难题

传统加工方式严重制约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推广应用。为此,贾振元团队研究多学科交叉融合,开辟了适应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的新理论体系

民航客机结构重量每降低1%,其油耗可减少3%至4%;高铁每减重1%,其能耗可减少6%至7%……

对于“一克重就是一克金”的高端装备领域来说,不管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只有减轻重量,才能提高结构效率、提升装备性能。

为此,一场由“减重”而引发的先进材料之争早已蔓延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高端装备领域减重增效的优选材料,其用量越多,表明装备性能越先进。”贾振元说。

然而,工艺技术的滞后难以支撑材料的创新运用,这让碳纤维复合材料一经亮相就遇上了不小的难题。贾振元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传统加工只能采取手工方式,低质低效,加工构件极易出现毛刺、撕裂和分层等损伤,并且加工损伤是随机的、不可控的,达不到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的高性能要求,严重制约了材料的推广应用。

“从2005年到2009年,我们虽然也曾较好地解决了若干航空航天企业复合材料构件加工中遇到的难题,但是加工质量提升到一定程度就受限,原因在于工程中沿用的是传统金属等均质材料切削理论,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特性和结构与之完全不同,是典型的难加工材料。”团队骨干高航说。

经过反复研讨,贾振元果断提出:“必须突破传统金属等均质材料切削理论体系的束缚,开辟和建立适应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的新理论体系、从理论到工程同时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

要建立理论体系,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实践上的难题倒逼贾振元团队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开疆拓土,重新打造一番新天地。为此,团队加大材料、力学、机械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力度,从碳纤维复合材料特性上和材料去除过程中彻底弄清楚加工损伤产生的原因,进而研究低损伤加工的原理和构件高性能的保证方法。

啃硬骨头,打攻坚战。终于,贾振元团队在一系列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揭示出碳纤维复合材料去除机理和加工损伤的形成机制,提出了针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的切削理论,建立了切削力和切削过程动态仿真模型,实现了切削理论的源头创新。

突破应用

贾振元团队尝试工艺创新,研发出13台套数控加工工艺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我国航空航天多个重点型号复合材料构件加工的关键装备

“国外大公司花费大量经费与时间,耗时耗力,最后摸索出的经验是企业的核心机密,不会告诉我们。”贾振元说,“我们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没有基础研究作支撑,不可能实现”。

有了扎实的理论创新作后盾,再埋头钻研实践应用,就完全是一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贾振元团队提出了微刃力小化抑制损伤原理,在一个个螺旋槽切削刃上开出分屑槽,形成微齿,实现加工过程的“微元去除”;通过巧妙设计工具以及切削运动的配合,发明了“反向剪切原理”,实现了表层纤维有效切断。此外,还研制出9个系列的制孔、铣削等刀具,实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高质加工,寿命高于进口刀具2倍至7倍,价格仅为1/6至1/4。

不仅如此,他们大胆尝试工艺创新,发明了在位随行加工方法、低应力柔性工装和随动除尘装置,研发出13台套数控加工工艺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我国航空航天多个重点型号复合材料构件加工的关键装备。

自2010年起,新研制的技术装备和刀具开始投入应用,使复合材料加工损伤由原来的厘米、毫米量级减至0.1毫米以内,实现了从无法加工或手工加工到低损伤数字化加工的跨越,加工技术跃升至国际领先水平。

高航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有一次,他带着学生鲍永杰到一家航空企业推广他们的刀具,企业不相信刀具性能,硬是提出“让刀具连续加工100个孔”的考题。师徒俩就在现场拿来复材板,实实在在地钻出100个孔,每个孔都很光滑,最终赢得了企业的信任。

如今,基础理论和加工技术双向护航,让一把把满载匠心巧思的刀具和系列加工工艺技术与装备书写着“中国制造”的传奇——

某新型航天装备舱段,某飞行器构件异形深腔,某航空装备机翼结构中的大厚板边缘轮廓及超大孔,某系列直升机旋翼及尾端,大型客机机身筒段复材/铝叠层验证件,高铁复材车身试验件……这些大国重器关键构件的加工难题都被贾振元团队一一攻克,为国家重大装备、重点型号研制、定型及批量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已成功应用于航天一院、航天三院、中航工业和商飞等企业。

找准方向

贾振元团队认为,搞科研要加大原创性基础研究,形成企业需求拉动,搭建起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一条创新链

“做科研要找对路子。”这是贾振元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刻苦的人很多,关键在于找准方向。道走对了,可能事半功倍;道走错了,你费大力气、绕大圈子也不一定成功。”

“我们的难点在于弄清楚问题是怎么产生的。由于影响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损伤的因素非常复杂,加工产生损伤的形式多种多样,整个研究过程都充满挑战。”团队成员王福吉说,“无论是创建理论研究模型还是发明新工具、设计新工艺,都要经过成百上千次实验”。

此项技术发明从理论到实践,在研究方式与研究方法上获得了多个“首次”,持续创新贯穿于贾振元团队每位成员的研究过程。

“贾老师桌上总是放着各种关于复合材料的书,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找相关研究生和教师一起探讨项目技术方案和存在的问题。”王福吉回忆道。

身兼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一职的贾振元不忘初心,坚守在科研一线。但也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其中的责任和压力有多大,“我甚至连吃饭时、睡觉前都在琢磨课题的研究”。

凝聚众力突破国家重大需求难题,这是贾振元团队一贯秉承的科研态度。贾振元告诉记者:“搞科研一定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这种意识来自他30多年坚持深入企业、服务生产一线的深切感悟,“我们工科教师如果单纯从学校角度搞研发,没有企业应用拉动,研究成果就很难‘落地’,可能撂荒在实验室里,没有形成生产力”。

与企业合作,选择研究目标很重要。“搞科研要加大原创性基础研究,去解决企业、行业‘卡脖子’的问题,形成企业需求拉动,搭建起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一条创新链。”贾振元说。(记者郭静原)

(编辑:蒋朔)

好了,关于“加工”匠心独运雕琢“中国制造”的内容就介绍到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