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县”山西和顺肉牛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沈阳市”沈阳着力提升农业品牌价值 “影业”基美影业牵手华视网聚将重点打造版权运营 “专利”UPM成功转让生物质提取技术专利 “版权”中国手机媒体发布移动互联网版权自律公约 “企业”成都高新区2019年上半年实现产业增加值增长9% “知识产权”南通出台《专利助推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 “玻璃”首台套玻璃光学器件制造加工装备研制成功 “昆明”[走基层]昆明中铁靠啥抢占行业高地? “专利”江苏南通开展专利行政联合执法检查 “知识产权”昆明市确定2014年知识产权重点工作 “知识产权”《山东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发布 “商标”南京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 “诺基亚”从N1平板看诺基亚未来专利战场布局 “机制”四川着力提升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 “知识产权”江苏:知识产权人才发展锚定“三个目标” “江苏省”江苏徐州小麦新品种高产试验取得新突破 “城市”第二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名单出炉 “宣传周”上海筹备2013年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 “高新区”创新引擎助推厦门火炬高新区发展之路 “马铃薯”彩色的小麦和马铃薯培育新品种成功 “家居”家居连锁加速收编地方品牌 “普陀区”上海普陀区举办知识产权企业沙龙活动 “海外”爱奇艺大规模引进海外剧版权 “在线音乐”在线音乐开“新花”专注内容是王道 “汤泉”江苏工商查处“宝庆”侵权案 “TD-SCDMA”我国首个移动技术专利公司将成立 “季羡林”《季羡林全集》电子书独家上线掌阅平台 “深圳”“十二五”深圳科技发展聚焦集成电路等领域 “公司”“宋城”与“小宋城”起纠纷 “重庆市”重庆召开外观设计专利确权与侵权法律问题研讨会 “文化”南京出台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知识产权”武汉知识产权“十二五”规划实施获好评 “美国”商务部谈华为被迫撤回对美3Leaf技术资产收购交易 “知识产权”河南八部门联合启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试点 “昆明”昆明经开区企业注重提升专利质量 “口子”六安查获190箱假冒“口子窖”白酒 “武汉市”武汉局召开《职务发明条例草案》征求意见会 “知识产权”云南:知识产权工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江西省”江西启动“剑网2020”专项行动 “常州市”常州建立知识产权维权综合平台 “知识产权”济南知识产权工作量质齐升 “专利”为什么要拿这个“世界第一”对话中兴总裁 “政府机关”江苏“三步走”提前完成软件正版化整改 “商标”搭建交易平台开发资源吴忠工商“盘活”闲置商标 “原告”侵犯一个工业缝纫机专利被判赔550万 “型钢”太钢生产出全球第一支挤压W型钢 “加多”王老吉与加多宝之争有新进展 “亿元”山东:发布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 “云南省”云南今年扶持24项专利转化实施计划项目

“和顺县”山西和顺肉牛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美国商标售后混淆制度的思考与启示》,如果您对美国商标售后混淆制度的思考与启示感兴趣,请往下看。

商标售后混淆是一种新型的商标混淆形式,是指消费者并未对商品的来源产生混淆,但其在使用商品时,导致旁观者对该商品的来源产生了混淆。商标售后混淆制度源起于美国的司法判例,并在后期的司法审判中得到普遍适用。发展至今,美国的商标售后混淆制度已相对完善,在混淆对象、混淆主体、混淆时间等方面都有所明确。当然,商标售后混淆制度并非美国所独有。近些年来,我国司法审判中也越来越多地涌现出与商标售后混淆相关的案例,法院还只能适用兜底条款来解决此类纠纷。本文通过研究美国商标售后混淆制度的相关内容,以期对我国商标售后混淆制度的完善有所启示。

混淆对象:

商品独特设计也可受保护

在商标售后混淆侵权案件中,被仿冒的商标往往都具有知名度高、显著性强等特点。在售后混淆侵权判定中,其对象不仅限于商标,还可以扩大至商标权人的商业外观、商品包装、装潢以及商品的部分独特设计。

在美国曾发生多起LV商标侵权纠纷案,原告路易威登公司生产的“LV”女士手提包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仿冒侵权。其中涉及到一些与商标售后混淆相关的案件。在这些案件中,被告并未仿冒“LV”商标,而是仿冒了手提包的外部图案设计,如交织字母印花图案、正反钻石图案和四瓣花图案等独特设计。美国法院在案件审理中认为:由于涉案商品的识别性较高,以至于在特定范围内的一般公众在看到被告的仿冒商品之后,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原告的商标,从而认为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商业合作关系。在售后混淆案件中,即便侵权者只是仿冒了知名商品的商业外观或商品独特设计,这种行为也足以造成相关公众的混淆误认。

传统的商标混淆制度侧重对注册商标的保护,售后混淆制度则在此基础上延伸至对显著性商业标识的保护,这无疑是对商标权人权益保护范围的扩大。对于某些知名品牌的商业标识,其不但具有与其他商品或服务区分开来的识别功能,最重要的是还具有呈现消费者购买力的功能。消费者在消费商品的同时也在消费品牌,除了为商品本身买单之外,消费者也在为商品的品牌付费。低价仿冒品的增多无疑会摧毁该品牌商品的稀缺性,最终将导致品牌价值的降低。

混淆主体:

旁观者也属于“相关公众”

商标混淆制度往往将“相关公众”作为混淆主体进行考察,但在司法实践中“相关公众”的范围该如何界定,这也是一大难题。“相关公众”是否就指社会大众?还是仅限于特定商品的实际购买者?是否还包括潜在消费者?

美国立法关于“相关公众”的范围界定也几经变化,1946年《兰哈姆法》(美国商标法)将“相关公众”的范围仅限定于购买者;在1962年的法律修订中,则删除了关于购买者的规定。这就扩大了商标混淆侵权判定中“相关公众”的范围,使其不再局限于实际购买者,而是扩大至所有可能产生混淆的群体。对于在售后混淆中如何界定“相关公众”这一问题,美国的司法实践中曾出现过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些法院认为,1962年《兰哈姆法》修订本中所指的混淆对象包括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此处的潜在购买者是指对相关商品有购买欲望的消费者;还有一些法院认为,售后混淆中相关公众就是指普通的社会大众,除了实际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还应当包括那些看到他人使用商品,但自己并不会立即购买该商品的旁观者。随着美国商标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将旁观者纳入“相关公众”的范畴已得到普遍认可。

随着商标制度的不断发展,发生混淆的主体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实际购买者。在混淆可能性判定中,对售后混淆中“相关公众”的范围进行扩大解释,将处于购买环境之外的旁观者或潜在消费者也纳入考察范围,将更有利于保护广大消费者和商标权人的利益。

混淆时间:

“购买之后”也会产生混淆误认

在混淆可能性判定时,时间因素非常重要。有时商标混淆不仅产生于消费者购买之时,在商品被售出后的一段时间里,混淆可能性也依然存在。就普通的商品或服务而言,其消费群体广泛,商业交易频繁,在混淆判定时往往更倾向性地关注“购买之时”这一时间点。但对于那些价格高昂的知名品牌商品来说,会存在一些消费者知假买假的情况。亦即购买者在购买之时并不存在混淆的可能性,反而是其在售后阶段的使用行为,容易给旁观者或潜在消费者造成混淆误认。

美国国会于1962年《兰哈姆法》修订时,通过删除“购买者”这一词,还扩大了判定商标“混淆时间”的范围,即将商标侵权判定中混淆时间的范围延伸至“购买之前”与“购买之后”。尽管此前最普遍的观点认为:产生混淆的时间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之时。但通过此次修改立法,商标混淆侵权的判定时间已不仅仅局限于消费者购物之时了。商标售后混淆是基于这样一种观念:消费者在购物时并未被侵权者的仿冒标志所混淆,消费者购买仿制品的目的是造成其他人混淆,而这种混淆主要发生在售后阶段。早年发生于美国的劳力士商标侵权纠纷案中,法院认为,即便商品的实际购买者在购物时并未对商品的来源产生混淆,但消费者在结束购物后,在售后阶段使用该商品的过程中,可能导致旁观者混淆的,也构成商标侵权。

在买方市场时代,消费行为已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而是更多地体现为一个持续的过程。消费行为贯穿于消费者搜寻商品、选择商品、购买商品以及售后评价等诸多环节,上述任何一个环节中的任何一种要素都有可能会影响最终购买者的消费决策。将商标混淆判断置于这样一个持续的过程中,从而去考察不同时间阶段存在商标混淆的可能性,就显得尤为必要。(王雅宇)

(编辑:蒋朔)

好了,关于“商标”美国商标售后混淆制度的思考与启示的内容就介绍到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