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余万专利资助为知识产权强市添动力 海南省认定2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省级网点 入驻几乎“零门槛”拼多多假货多? 专利严管:售山寨货须删网页 最严版权令下 移动音乐平台难熬 开超市也要有科技含量 沃尔玛想通过这些专利提升购物体验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46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文化部 广电总局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国家动漫精品工程申报工作的通知 海底捞上市前又遭“苍蝇门”专家称其面临三重风险 缅甸新知识产权法已递交至下院人民院进行审议 哥斯达黎加商标局推出在线商标申请服务 江苏局通报2015年度全省专利行政执法案件办案情况 有序建设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 进口服装抽检阿玛尼上“黑榜” 名牌服饰难让人放心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8月将重谈 版权保护 备受关注 中国红牛发展遭遇瓶颈:商标授权或只是最后一根稻草 山东省滨州市市场监管局:1批次绿豆味饼抽检不合格 英国专家介绍如何为医疗保健行业中的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保护 六问《谭谈交通》下架事件:著作权是谁的? 甘肃省15所学校入选首批试点知识产权教育学校 四川成都市台协举办台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交流座谈会 美国成我企业专利风险“高发地”张云才:熟悉游戏规则 3.15消费维权日 四川阿坝汶川县知识产权农资打假在行动 浙江省食药监局抽检782批次食品样品不合格16批次 乐天长白饮料公司矿泉水抽查不合格 成都开展联合专利执法检查 涉及面条、饮用水等,北京房山这些企业及商户生产经营的食品抽检不合格 “金嗓子”为何“哑”了? 尼日利亚专家探讨该国域名的保护问题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4批次储热式电热暖手器产品不合格 陕西省韩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4批次餐饮具抽检不合格 亚马逊四成好评防晒霜被指不达标 露得清上榜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603批次食品 11批次不合格 国际商标协会将在悉尼举办知识产权会议 工商总局等10部委联合开展2017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 国家知识产权局部署春节期间开展地理标志使用专项整治工作 黑龙江省食药监局:2批次肉制品不合格 丰田在印度遭遇商标门 Prius或无法销售 安徽蚌埠市食药监局抽检4批次调味品样品不合格2批次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公布旅行箱包、书包抽查结果 12批次不合格 重庆市版权保护成果展18日开幕 山东省东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受理案件数量等持续提升 “山寨兵马俑”侵犯著作权了吗? Vringo公司要求美国最高法院审查谷歌专利案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证券化最佳模式 黄紫燕对话韩国娱乐业:放任盗版不如卖给乐视 聚焦新媒体著作权争议 四川成都高新法院巡回法庭进校园 贵州黔东南州岑巩县:做好知识产权引导 传播知识产权意识 天津市河东区1批次食用农产品抽检不合格 辽宁省沈阳市市场监管局抽检食品561批次 5批次白酒不合格

食品造假现象难以杜绝 假货怎么变成“合格”?

近日,一些地方发现,市场上掺杂使假的蜂蜜竟然能通过正规检测而不被发现,甚至拿到合格报告。这让很多人质疑和担忧:蜂蜜造假为何能通过正规检测?类似的食品造假现象能否杜绝?

真假蜂蜜

蜂蜜造假由来已久,而且是一个国际难题。2013年,欧盟曾发布了一份“十大易造假食品黑名单”,蜂蜜就是其一。“假蜂蜜问题早在十年前便很严重,然而到现在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面对记者的采访,一位从事食品安全领域研究的人士很无奈。

据了解,仅凭感官,人们基本无法分辨出蜂蜜的真假。不仅如此,更为严重的是,假蜂蜜还能“欺骗”检验,蒙混过关。“他们按照国家标准的指标去造假,常规检验很难检测出真假。”这位曾在相关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工作过的食品安全研究人员告诉记者。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的规定,蜂蜜是指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分泌物或蜜露,与自身分泌物混合后,经充分酿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质。为了确保这种甜物质的天然和真实,《标准》对蜂蜜的理化指标作了明确规定: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必须超过60%,蔗糖含量不能超过10%。

起初,造假者向蜂蜜里添加淀粉糖浆、砂糖,很容易就被检测出来。后来,他们添加蔗糖、玉米糖浆,但这种方法逐渐也被破解。“因为蔗糖、玉米糖浆均来自碳四植物,而蜜蜂采集的花粉来自碳三植物,因此可以通过碳四检测法来测出真假。”该研究人员说。

但随着技术进步,造假的手段也更隐蔽。“你既然用碳四检测法,那我就不添加碳四植物糖了,改作添加碳三糖,因为蜂蜜本身就是碳三糖。”该研究人员解释道,造假者在大米碎粒中提取果糖,这种大米糖浆常常以80%的比例添加进20%的蜂蜜里进行勾兑。

这种造假有时候确实能蒙混过关。“按照现在蜂蜜国标里的检测方法,很难检测出这些果糖成分是来自大米还是蜂蜜本身,只能检测出果糖含量的指标合格。这造成的问题是,法定检测报告是合格的,但事实上蜂蜜本身可能造假。”研究人员坦言,这也是为什么假蜂蜜又被称作“指标蜂蜜”的原因。

检测之忧

难道假蜂蜜真的检测不出来吗?并非如此。“如果不计成本,采用其他检测方法,是可以检测出真假的。”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信息部副主任阮光锋说。

阮光锋介绍,大米糖浆目前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检测出来。此外,一些造假者在蜂蜜里添加同是碳三植物的甜菜,用一种名为“β-呋喃果糖苷酶”的酶将它水解转化成葡萄糖和果糖,碳四检测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都无法检出。但蜂蜜本身并不含这种酶,只要建立一套能检测出这种酶的方法,这种掺假方式就能检测出来。但是,目前这些检测方法成本都比较高,很少能用于常规检验。

“就像食品检测中的任何方法一样,每一种方法都只能检测某些特定指标,使得食品造假的检测颇为困难。”阮光锋说,如果把每一种方法、每一个指标都检测一遍,需要相应的检测设备和试剂等,成本会大大增加。作为监管部门,除了考虑“能做”,还需要考虑“可操作性”。

不光蜂蜜,其他食品也可能面临这种问题。比如地沟油,由于其成分复杂多变,至今难以用一种检测方法将其与正规油区分出来。再比如白酒,造假者常用食用酒精进行勾兑,有时候也能通过国标检测。

相比于造假,检测总有一定的滞后期。“毕竟很难预判造假者会添加什么物质。”上述食品安全研究人员说,当年轰动全国的三聚氰胺事件即是如此。当时普遍采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技术无法分辨检测到的氮(检测奶粉里蛋白质含量的重要指标)到底来自奶粉里的蛋白质还是三聚氰胺,后来通过改进检测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是,将希望全部寄托在检测技术的改进上,并不现实。“自然界存在的物质有几十万种,可以违法添加到食品中的很多,每一样都去检测的话不太可能。”他直言。比如蜂蜜,即使把大米糖浆等检测指标和方法全都采纳,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因为造假者会添加别的物质。“检测是有限的,不可能漫无目的地去检测所有可能添加的物质。”

法律威慑

那么,食品掺杂使假的破解之路到底在哪儿?

近年来,食品领域掺杂使假问题严重。今年3月,某著名品牌阿胶产品被爆出原料造假。打假者通过DNA检测,无法测出阿胶里含有驴DNA的驴皮成分,反而检测出猪和牛的DNA。但生产企业称,打假者所采用的检测标准是用于猪牛驴肉鉴别的行业标准,并不适用于阿胶这种经过深度热加工后的产品。

“但无论如何,仅靠检验来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和真实性,不现实,也不科学。”该研究人员指出,检验针对的是食品本身,不能完全体现食品生产加工的所有环节。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监管部门不仅要对最终产品进行检验,还要对其生产过程进行规范性要求。

监管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15年7月,食药监总局在回应打击假劣蜂蜜时表示,将加大蜂蜜生产加工监管力度,对蜂蜜生产企业进行现场检查,重点检查其原料进厂把关情况,特别是对蜂蜜进货量与产品进行对比,判断企业是否使用糖浆等物质加工假蜂蜜。

在食品安全标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方面,也可以做一些改进。研究人员说:“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安全上,但类似蜂蜜、阿胶造假等问题,产品本身或许不会有多大安全危害,更多是商业欺诈问题。被发现后很难定位,违法成本比较低。”

该研究人员建议,食品标准和法规不仅要关注安全,还应大力关注掺杂使假等问题。同时,加大惩处力度,提高法律威慑力。“只要越过红线,一旦被发现,就应该罚得他们翻不了身,这也是很多国家的做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