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均良:跨区域协作遏止电商侵犯知识产权 山东省济宁市食药监局抽检12大类食品108批次样品不合格21批次 沃尔玛检出不合格产品已溯源 江苏常州高新区名列“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62批次食品样品7批次检测不合格 “最强监管”落地 某些主播百万人气泡沫或将被戳破 进步与挑战:中国专利亟待从量变到质变 动力电池知识产权困局何解 如何证明未发表作品版权权属? 广东抽检180批次食品样品 不合格3批次 成都食药监局通报查处的5起典型案例 重庆市黔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苞谷酒等4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西瓜”“哈密瓜”侵权,保护知识产权就在生活细节里体现 辽宁省沈阳市质监局抽查床上用品20批次合格率为85% 青海省市场监管局抽检食用农产品64批次样品 不合格2批次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1074批次食品 29批次不合格 酒钢集团8个项目(专利)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及专利奖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17批次农业生产资料类产品抽查不合格 京津冀知识产权发展联盟召开第三届年会碰头会 侵权案引发撕逼大战 万都反诉博世侵犯其两项专利 江苏省南京市食药监局抽检1038批次食品样品不合格6批次 关于加强接受境外制药厂商委托加工药品监督管理的通知 山东省威海市食药监局:食用农产品、肉制品等11批次食品样品抽检不合格 四川省宜宾县观音工商所全面深化商标专用权保护 湖北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3批次酒类产品抽检不合格 浙江省桐庐县市场监管局抽检食品178批次 1批次青稞酒不合格 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撤销了联邦索赔法院作出的战斗机专利诉讼判决 「刑事法治侵犯专利权犯罪」假冒专利罪的认定和量刑 陪审团判定“5小时能量”补充液造假者有罪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4批次贵金属及仿真饰品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 短视频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吗? 江苏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带动注册量增长 企业“走出去”促进商标国际化 山东省济宁市抽检:1批次花生油和1批次大豆油不合格 社会治理的关键 是“人”不是数据 广东省中山市市场监管局抽检食品241批次 不合格样品8批次 用专利为转基因作物研发“探路”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23批次中药饮片不合格的通告(2017年第33号) 湖北:打造知识产权区域增长极 首届中韩图书版权贸易洽谈会 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全省巡回宣讲活动开启山东烟台站宣讲会 江苏省溧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食品259批次 不合格4批次 打击假冒伪劣 促进社会公平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企业上市知识产权服务联合会 天津发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 福建泉州检察机关严打知识产权侵权犯罪护航企业 高通苹果专利战背后,一纸诉讼葬送数十亿美元合作 广西食药监局:32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版权限制与学习:来自新冠隔离的经验 从严打击代理非正常专利申请和编造专利行为,依法吊销、停业9家代理机构——2021年“蓝天”行动进展④ 新疆市场监管局:1批次方便食品样品不合格

“臭脚盐”折射监管“嗅觉失灵”

据多地消费者投诉,河南省平顶山神鹰盐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400克装“代盐人”牌加碘深井岩盐、500克装“宇鹰”牌加碘深井岩盐、400克装“四季九珍”牌加碘食盐牌深井岩盐(加碘)、河南中盐皓龙的精制食用盐、精纯盐,均被曝加热或有手搓后,会散发出浓烈的“脚臭味”。

“臭脚盐”到底有毒无毒,还得靠检验说话。据江西省盐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有“脚臭味”的“代盐人”深井岩盐和由中盐皓龙盐化有限公司生产的“中盐”精制食用盐样品所检项目感官要求不符合GB/T5461-2016食用盐(精制盐)标准;第三方检验机构江苏省南京盐业质量监督检测站出具检验报告显示,送检“宇鹰”牌食盐产品含有毒、有害成分亚硝酸盐,“臭脚盐”还真不敢放心食用。

众所周知,食用盐就是氯化钠的纯净化合物,食用盐的国家标准十分严格,除了国家允许可以加碘以外,不能添加任何其他化学物质,在市场上销售的食用盐,不仅是感官要求达标,而且纯度必须达到GB/T5461-2016食用盐(精制盐)标准,否则不得生产和销售。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自古以来,食品安全就是一件绝不能麻痹大意的大事。可想而知,盐里含有丁酸、硫化氢、亚硝酸盐之类化学物质的“臭脚盐”,不仅味道难闻,而且有毒有害,达到一定摄入量后,将对人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或诱发癌症,或直接导致死亡,后果不堪设想,“臭脚盐”有如地沟油、“苏丹红”毒奶粉一样,严重威胁着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通常,调味品作为一种食品,从生产到销售,都必须将样品送市场监管局检测,多个样本、经多次检测后果后方可上市销售;同时,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盐业产品还须经过盐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才能上架销售。而销往各地的“臭脚盐”,是在群众举报后,才发现了系列问题。足以见得,市场监管部门、盐业部门并不知道上述盐业生产公司在生产开发销售什么产品,也没有检测到底含有哪些有毒物资。可见监管部门的嗅觉“不灵敏”,监管的“触角”还没有伸到工厂车间,间接或直接导致了“臭脚盐”在市场投放。

保护“舌尖上”的安全,还须有更大作为。经多方检测证明,“臭脚盐”含有毒物质,所幸多地职能部门已要求该品牌食盐下架,受到损失的肯定是盐业生产公司,但市场监管部门也是有责任的。面对“舌尖上”越来越多的危险,笔者以为,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要按照“管行业、管业务、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加大监管力度,严格审批食品,严格检测上市产品;另外一方面要依法加大查处力度,对于不达标产品,要及时销毁处理,对于生产不合格产品的厂家,要严查重罚,并举一反三加强警示教育、健全监管机制、落实监管责任,精心呵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杜才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