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食药监局:3批次食品不合格 印度关于软件可专利性的法律规定 重庆市铜梁区市场监管局:2批次散装高粱白酒抽检不合格 黑龙江省建设重点名录加强商标专利保护 保护网络知识产权要有更多硬措施 浙江舟山市落实多项举措 前三季度全市新增专利授权2049件 青海海北中院:知识产权纠纷来诉讼 在线诉调对接止纷争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食品1301批次 18批次不合格 家乐福凉菜专柜下发现老鼠 顾客忧心食品安全 山东桓台县抽检24类食品449批次样品 不合格7批次 山东临沂市市场监管局:108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43种纸制品被令退市 沃尔玛惠宜和京客隆等上榜 前9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江苏昆山实现3700亿元 河南省药监局:4批次医疗器械产品不合格 广东珠海市抽检:珠海市吉莲张法茂阳光烧味店的1批次烧鸭不合格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商务部共同召开直销企业集体约谈和提醒告诫会 国家网信办:800余条有效举报线索全部移交执法部门 上海市质监局抽检30批次毛巾4批次不合格 专家解读德国法院对黑莓与脸书专利纠纷的判决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抽检15批次牙刷产品 1批次不合格 两会报道|保护知识产权 打击制假售假 ——专家委员点赞“两高”报告 高仿钻石流入市场? 专家:确有其事但辨别有方 “内容变现 原创保护”活动落幕 为互联网版权保护出谋划策 中国科技创新:融入全球 渐入佳境 海宝生物更名为耳东影业 拟543万元购买《玉观音》的著作权 广东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17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LIE模式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6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意见 依法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惩治力度 音乐产业版权困扰多 要向电影产业学习 广东佛山顺德晒出知识产权亮眼“成绩单” 一批企业获扶持 2017天津市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名单出炉 黑龙江抽检:1批次油条检出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问题 戴先任:“莆田山寨鞋”走不上地方发展“康庄大道” 河南商丘市抽检食品样品400批次 不合格5批次 山西省市场监管局:4批次食品不合格 江苏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逾1800家 吉林省四平市食药监局:2批次食用农产品抽检不合格 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信息工作培训班举办 泰当局销毁大批“假名牌” 含冒牌服饰手机化妆品 “幽灵外卖”屡禁不止 如何保证“干净”的外卖 金谷产业社区成我国首个知识产权生态园区 湖南举办新一代地方专利信息服务中心检索与分析系统培训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云评审”化解陈年商标纠纷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牛蛙、正蟹等7批次食用农产品不合格 肉夹馍不让出“潼关” 地方特色小吃商标保护边界在哪里 河北法院2019年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3948件 江苏南通家纺知识产权快速维权再提速 外观设计专利预审新增8个类别 2018年童鞋等10种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及企业名单 清理著名商标制度是法治“对焦校正”

浅析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保护路径

编者按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能否获得著作权保护,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作者认为,人工智能不宜被视为独立的作者或著作权人,但部分内容可以作为人工智能使用者的作品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将这项技术运用于商业生产中,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动的图像、符号信息处理,进而产生有欣赏价值的绘画、文学内容等。那么,这些内容是否符合我国著作权法中对作品的定义?相关主体是否可以通过著作权法来进行保护?这些问题在司法实务界和理论学界均存有一定的争议。在笔者看来,分析这些问题应把握两个原则:第一,不能因为保护某些行业而采用功利主义来论断适用某项法律,即对人工智能投资者、使用者的保护不一定要通过著作权法的路径来实现;第二,在大陆法系中需要保障法律的稳定性,不能因出现新事物而轻易改变既有法律规则,因此不宜为人工智能创设新的民事主体类型。

功利主义分析的误区

作品的构成要件包括“属于智力成果”“具有独创性”“表达相对完整”等要素。笔者认为人工智能自动生成的内容难以符合第一个要件,即智力成果是由民法上的自然人或法人创作而产生。但是,从外在表现上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有的难以和自然人或法人创作的作品相区分,如果有人把它当成自己的作品使用、寻求著作权法保护,能否得到支持?这就引发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是否应该获得著作权法保护的问题。部分学术和司法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从外在表现上难以与人类的作品区分开来,如果有人将其冒充为人类所创作的作品,事实上很难识别出来,因此区分是没有意义的。另外,如果不给予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保护,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投资者就缺少对该内容的垄断性,这可能会损害其利益。基于上述理由,如果人工智能生成物外在表现上类似于人类的创作,那么该内容应该被认定为作品。但笔者认为这种推论存在一定逻辑缺陷,需要加以厘清。

思考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是否应该获得著作权法保护,需要从两个层面思考问题:一是从本质主义的视角,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是否满足作品的实质性要求;二是从功利主义角度,给予人工智能著作权有无必要。回答第一个问题,需要厘清我国法律对于作品的实质判断要件。其中,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三条所称的“创作”和人工智能生产过程是否等价?如果人工智能生成过程属于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三条所称的“创作”,那么人工智能生成物可以被认定为作品,但谁才是这一作品的作者和著作权人?这仍然是法律要解决的问题。从功利主义出发,则需要厘清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是否值得保护。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则需要研究应采取什么路径来进行保护。如果采取著作权法保护路径,该如何确定著作权归属?此时,无论从本质主义还是功利主义层面,都要解决人工智能的法律地位问题。

具体而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使用涉及人工智能研发者、人工智能使用者、生产内容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例如,媒体斥资购买人工智能软件,使用人工智能生成新闻稿件或股市和金融市场快报,若其他媒体未经同意擅自使用该文稿,此类行为无疑会分流前者的受众,损害前者的商业利益。此时,如果将人工智能生成的新闻稿认定为作品,则前者的利益可以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如果新闻稿的独创性较低,无法被认定为作品,还可以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来保护前者的利益,因此,著作权法保护并非是唯一路径。功利主义分析常见的误区是:以保护人工智能使用者的利益来证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应当受著作权法保护,这在逻辑上是有缺陷的,两者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

人工智能的法律属性

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认定为作品,还面临一个难以逾越的理论难题: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不是人类智力创作成果,不满足作品必须是由自然人或法人所创作、具有创造性这两个条件。为此,有人提出可以扩大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主体的范围,将人工智能作为“赛博人”,即拟制的人加以保护,并且这方面有法人制度可供借鉴。然而,这种思路不仅会导致知识产权法的重大变化,而且也将影响民法有关主体的规定。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法人和自然人一样,具有独立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法人以其独立的财产作为民事责任的承担。如果将“赛博人”拟制为新的民事主体,其权利由谁享有?义务和责任由谁负担?如果为其创设新的民事主体规制,那么法人制度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显然,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赛博人”是无法自行负担其权利和义务的。但是“赛博人”产生的后果,需要由对应的自然人或法人来享受权益承担义务和责任,如此,为什么不采用类似动物致人损害、产品责任这样的传统民法制度来解决有关问题?

具体而言,在权利方面,将人工智能视为“无体物”,其生产的内容视为由“无体物”产生的“孳息”,由人工智能的投资者享有对于“孳息”的利益。责任方面,因人工智能进行的文本和数据挖掘、算法自动生成文字等内容,由此造成的民事责任、知识产权责任由财产的所有者、使用者承担无过错责任。因此,引入“赛博人”作为新的法律主体的必要性要画个大大的问号。更核心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也不具备创造性, 因为就目前的“弱人工智能”而言,其可以进行运算但是不会进行思考,遵循数理逻辑但不具备自然人或法人的理性。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更没有自然人非理性的情感机制。因此,人工智能不具备著作权法上作者的“人格”特质,其生成的内容也不具备创造性,而创造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属性之一。

“工具论”的合理性

人工智能不具备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人工智能自动生成的内容不满足作品的“智力成果”要件,但是,这并不能排除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能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只是著作权主体仍为自然人或法人,而该类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是作为人利用技术辅助生成的作品加以保护的。创作作品是人的主体性的实现,是人的自由意志的运用,人可以直接创作作品,也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完成、甚至通过委托他人实现创作目的。就部分“弱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而言,本质上是创作者借助人工智能这一工具进行创作,而生成物是人意志发动的结果,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实现,因而是人的意志的产物。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过程是运用一定的算法进行信息加工选择的过程,因此算法体现程序设计者的主体意志和选择,而程序的使用者某种程度上承认、接受了该算法,创作方向和人工智能设计方向有着高度的契合,这种对算法的接受也是使用者自由意志的选择。所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归根结底是人的自由意志的运用和实现。人工智能使用者运用人工智能生成的表达可以作为使用者的作品加以保护。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初步的结论:人工智能不宜被视为独立的作者或著作权人,但部分内容可以作为人工智能使用者的作品得到著作权保护,也即有人参与创作的人工智能生成物可以被认定为作品。

从功利主义出发,论证人工智能生产内容应该以著作权法保护是有逻辑缺陷的。除此之外,部分观点反驳“工具论”的理由是:既然从内容本身无法分辨一项表达究竟出于人工智能还是自然人或法人,那么在司法实践中还有必要去进行分辨吗?但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个证据的问题,应该从举证角度去考虑。即便一项表达事实上出自于人工智能,但由自然人对其进行署名并登记,那么如果无相反证据,法律应推定该表达属于人类智力成果,构成作品。以证据来推定事实是法律制度对现实生活的简化,追求法律的形式正义就需要接受应然层面和实然层面的一定脱节。

因此,在无法举证证明作品不是由人创作而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情况下,只能认定该表达构成作品,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在总体上不对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内容提供著作权保护的情形下,这将导致部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实际上可以冒充人类的创作而得到著作权保护,但并不能因此说明所有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都可以作为作品受到保护,只要它形式上看起来类似人类的创作,这就好比某些假冒商标的商品无法被识别出来,不能因此主张所有的假冒该商标的商品都应该被认定为真品。(华东政法大学 龙文懋 龙明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