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厂内日产卫生巾3.6万片 鹤山警方破获特大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案 青海立法护航非遗工作高质量发展 外国商品冒充“美国制造”在网上热销美国品牌“很受伤” “山寨哪吒”横行的尴尬需破 四川达州达川区“三注重三强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从专利代理视角看制药企业的专利管理 河南省信阳市实施商标战略助推经济发展 2019“中国品牌日”农产品区域品牌展示品鉴活动在京举行 CRISPR 专利战最新回合:加州大学转战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 WeWork起诉优客工场侵权 优客工场:并无法律依据 安徽省市场监管局:1批次鲜汁草鸡(酱卤肉制品)不合格 打造中国的“知识产权+” 天津市静海区市场监管局:2批次食品不合格 指纹识别置入屏幕下?微软为此申请专利 超40家出口优势企业联手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北京西城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培训 江苏省工商局抽检20批次不锈钢商品合格率为80%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经济开发区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商标许可过程中的利益分配问题探析,从“加多宝”与“王老吉”说起…… “微信”商标终审判决不能注册! 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市场监管局公示4批次不合格食品信息 美国最高法院审理啦啦队版权案件 法官提供时尚产业的相关建议 江苏泰州市新获批两件地理标志商标 新疆2批次桶装饮用水不合格 贵州省市场监管局抽检:2批次酱油全氮(以氮计)项目不合格 人民日报:加强对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1批次食用农产品不合格 企业专利调查取证 深圳百策调查公司支招 天津市滨海新区市场监管局抽检:4个批次手机样品不合格 猪八戒网CEO朱明跃:深挖知识产权万亿大市场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3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福建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1批次食用农产品抽检不合格 美监管机构对丰田松下等公司展开专利侵权调查 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助力黑龙江企业高质量发展 工商总局部署开展汽车市场专项整治 广东省汕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35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稻花香”商标侵权纠纷案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食安委:2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企业管理全球商标风险 关键在可控 职业打假者的存在说明了什么 河北省食药监局公布179批次食品监督抽检信息 3批次样品不合格 上海市徐汇区抽检餐饮食品260件不合格4件 广东省质监局抽查不锈钢焊接钢管产品不合格发现率为8%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通告19批次不合格食品 湖南省常德市工商局开展“网剑行动” 严查假冒伪劣等网络商品行为 河南省食药监局:32批次食品不合格 山东省德州市食药监局抽检餐饮环节食品571批次样品不合格10批次 DOTA太火!中国首例电竞直播侵权案宣判 江苏省苏州市食药监局:1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微软和三星在专利决斗中收剑入鞘

淡化理论与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

混淆理论是商标保护的基础理论,淡化理论是作为混淆理论的补充和发展而出现的,主要应用于对驰名商标的保护。淡化行为的确会减损驰名商标的识别力和显著性,贬损驰名商标的声誉,对其进行反淡化保护确有必要。我国现行商标法并未引进淡化理论,而是通过司法解释引入了淡化理论。在第三次修改商标法时,应在立法中引入淡化理论,对驰名商标进行全面地反淡化保护,并根据商标显著性和知名度的不同对弱化、丑化和退化行为建立不同的标准。

反淡化保护的基本理论

传统的商标理论认为,商标保护的基础是阻止他人在相同或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相同或近似的商标,防止对消费者造成混淆,用以阻止他人利用商标权人在商品或服务上建立起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来搭便车的行为。商标的基本功能是为了指明商品或服务的来自何人,保护的范围也只是局限于在相同或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相同或近似的商标,由于在不相同或不相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构成混淆的可能性很小,故商标法一般不予禁止。也就是说,商标保护最初是源于反混淆。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商业化程度的加深,商标的功能也开始逐步扩大,不再仅仅满足于指示商品或服务的来源,商标保护的理论也开始从单一的混淆理论先后引入了联想理论和淡化理论。激烈的商业竞争促使对商标宣传力度的加大,大力度的宣传扩大了商标的影响力,这就使得商标的作用不再单纯是区别商品或服务的来源,更是成为了商品质量或企业信誉的代表,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驰名商标就是其典型代表。驰名商标凝聚起的巨大影响力,甚至左右了公众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而不仅只是区分不同的产品或产品提供者。驰名商标凝聚起了强大的识别力,有时即使将完全相同的商标使用在不相同或不相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也不会导致消费者的混淆或误认,比如将Microsoft用于糖果、卫生纸这些毫不相干的商品上,消费者绝不会引起混淆。但是,如果对此种行为不加以制止,放任此种使用,会使消费者产生不必要的联想,这种联想仍然可能会对驰名商标造成损害。联想理论存在的时间很短,且仅为欧洲少数国家所采用。

淡化理论弥补了混淆理论与联想理论的缺陷。淡化概念最早产生于德国的两个案例。1923年,德国某地方法院以判决的方式禁止被告在袜子上使用“4711”这一驰名的香水商标。一年后,另一个地方法院也作出一份类似的判决,禁止被告在刀剪产品上使用“ODOL”这一驰名的牙膏商标。德国最高法院确认了这两份旨在阻止淡化行为的判决,并将其适用对象严格限定为驰名商标。

淡化概念在学理上最早出自于美国法学家斯科特于1927年发表的《商标保护的理论基础》一文。斯科特认为,所谓驰名商标的淡化,是指非权利人借助驰名商标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将驰名商标用在非竞争性的商品或服务上,因而造成驰名商标信誉逐渐降低或弱化。因此,淡化行为的对象是驰名商标,但并不局限于注册商标,未注册驰名商标也可以获得反淡化保护。

我国反淡化保护的现状

我国没有反淡化保护的专门立法,这一点似乎更明确了它的大陆法系血统。我国商标法第13条的规定是否构成反淡化保护,一直存有争议。该条第一款的规定是禁止未注册驰名商标的同类混淆,而第二款则是对驰名商标跨类保护的规定,很多学者认为第二款的规定即为我国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立法。本文认为,跨类保护只是对驰名商标保护范围的界定,尽管它同时也是淡化理论的重要特征,但还不能由此直接得出我国立法采纳了淡化理论。

从商标法第13条第二款的立法条文可见,“误导公众”是对驰名商标进行跨类保护的前提,而无论该行为是否跨类。以混淆、误认为前提,这就说明该规定是建立在混淆理论基础之上的。从立法渊源上看,商标法第13条是为了履行《巴黎公约》第6条之二和Trips协议第16条第三款有关驰名商标保护的义务而制定的,因此,该条与上述国际条约的保护原则是相互一致的。

2003年国家工商总局的《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对商标法第13条也未做出进一步说明。

而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其第9条第一款、第三款对商标法第13条的规定进行了突破。该司法解释将商标法第13条第一款中的“容易导致混淆”解释为了“足以使相关公众对使用驰名商标和被诉商标的商品来源产生误认,或者足以使相关公众认为使用驰名商标和被诉商标的经营者之间具有许可使用、关联企业关系等特定联系的”;将商标法第13条第二款中的“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解释为“足以使相关公众认为被诉商标与驰名商标具有相当程度的联系,而减弱驰名商标的显著性、贬损驰名商标的市场声誉,或者不正当利用驰名商标的市场声誉的。”由此可见,这是对商标法第13条的扩大解释,也说明它是建立在商标淡化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可以看出我国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引入了驰名商标的淡化理论。

对商标反淡化立法保护的建议

一,没有必要制定单独的反淡化法。对此,学界统一的观点是认为没必要单独制定一部反淡化立法,遵循我国现有的体例,在商标法中给予规定即可,对于反淡化的立法并无单独出来的必要。

二,与现有商标侵权行为的整合。商标法较为完整地规定了商标侵权行为,而并不包括将驰名商标或与驰名商标近似的商标使用在不相同或不相类似的商品和服务上的行为。因此,欲对商标淡化行为进行保护,不仅要明确淡化的概念和表现方式,还要做好与现有商标侵权行为相关规定的整合。

三,根据驰名商标显著性和知名度的不同,对弱化、丑化和退化行为建立不同的认定标准。认定丑化只要能确定该行为是针对某一驰名商标即可,但要认定弱化和退化,则应对该商标的知名度有更高的要求。

(作者张冬梅、孙英伟,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石家庄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