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我国民族原创PC网络游戏已达106.6亿 “制假”揭开50亿元假箱包案:国外需求成主因 “中关村”中关村:为科技成果转化树立中国坐标 “家书”“声音家书”让思念先回家 “知识产权”厚植创新沃土浇灌梦想之花 “网络”重庆市消委:这是不正当竞争 “公司”“天使宝贝”关键词搜索侵权案二审宣判,法院判决…… “加油站”花6万仿冒中石化商标秭归一加油站被处罚 “中国”“偷窃技术”实属无稽之谈 “中国”我国首部“非遗”报告出炉:传承人均年龄超70岁 “核电”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华龙一号进入施工设计 “专利”云南省拟设立专利奖鼓励创新 “专利”云南加强服务窗口建设显成效 “文化产业”试论文化产业发展与知识产权 “专利”重庆企业专利创新呈现四大特点 “基因”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花落基因编辑技术!“基因剪刀”专利如何重写生命密码? “专利”世界第一仅是开始创新更重专利质量 “养殖户”四川自贡数万斤鱼死亡质疑因饲料黄曲霉毒素超标 “螃蟹”“藏粮于海”:提升科技含量囤实蓝色粮仓 “虚拟现实”2021年我国将成全球最大VR市场整体规模可达790.2亿元 “茅台”茅台注册国酒商标又遇京沪深消费者“异议” “中国”中国高铁出海扬帆专家称已无知识产权障碍 “专利申请”我国抗肿瘤中药创新能力待加强 “原告”上海化妆品雪莲秀撞脸雪花秀构成侵权被判赔近55万元 “专利”建设企业专利专题数据库意义之分析 “高铁”对待自主创新产业开拓者,请宽容 “品牌”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面临的突出问题(下) “中国”从知识产权视角看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贻贝”舟山“嵊泗贻贝”养殖获国家地理标志 “领域”浙江电子商务领域专利保护专项行动成效明显 “海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助推科创企业创新 “产业”版权产业方兴未艾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增至7.27% “蜂鸟”邓紫棋,你名字的版权归谁? “航空公司”国内98%客机获航空音乐著作权许可 “紫薇”我国新添三个紫薇新品种 “国际”7月1日起正式生效!专利合作条约(PCT)实施细则最新修改解析来了 “中美”中美企业家对话在京举行 “高铁”中国高铁靠什么“走出去” “园区”云南花卉示范园区“国际味儿”渐浓 “审查员”搭建“微桥梁”服务“面对面” “专利”长三角专利发展:从重“量”到重“质” “扬子江”老字号扬子江饭店商标遭人恶意抢注陷侵权纠纷 “专利”发明专利催生企业创新发展的动能 “大圣”“大圣”带领国产动漫王者“归来”? “梦工厂”“东方梦工厂”:本土筑造“动漫好莱坞” “萝卜”一根小小的萝卜何以如此畅销?且看沙窝村的“致富经” “中国”“中国式创新”具有“前瞻性” “云南省”云南开展高原特色农业红盾助推行动 “粤港”粤港携手探索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合作新机制 “专利申请”自然语言处理专利分析

“网游”我国民族原创PC网络游戏已达106.6亿

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低碳创新守护绿色地球》,如果您对低碳创新守护绿色地球感兴趣,请往下看。

编者按

当前,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日益显现,全球行动紧迫性持续上升。近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闭幕。大会达成决议文件,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达成共识。实际上,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众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在绿色低碳方面大力推动创新与知识产权发展。本报特撷取欧盟、韩国、英国的特色经验、具体做法进行报道,以飨读者。

欧盟:“未来塑料专利”优势明显

欧盟是全球最早开始探索碳中和的地区之一,也是推动全球碳中和最积极的地区之一。在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欧盟采取的许多措施和做法值得借鉴。

欧洲专利局(EpO)日前发布的《未来塑料专利:回收、循环设计和替代来源全球创新趋势报告》显示,2010年至2019年,德国在塑料回收和生物塑料技术方面拥有国际同族专利量占全球总数的8%,居全球前列;法国、意大利、荷兰和比利时在该领域的国际同族专利也有着数量优势。

塑料垃圾污染是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治理塑料垃圾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将会产生积极影响。联合国有关报告指出,难以降解的塑料垃圾每年造成数十万海洋动物的死亡,它们以微塑料、塑料碎片等形式出现在食物链中,进入饮用水和食物中,影响人类健康。对此,欧盟从2021年起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产品,以遏制日益严重的塑料废弃物对海洋和生态环境的污染。除了颁布严格的限塑令,科学回收也是治理塑料垃圾的有效方法。在欧洲,有许多“变废为宝”的创意公司在治理塑料垃圾方面卓有成效,例如一家名为pentatonic的家具厂,把人们日常弃置的塑料瓶、一次性杯子等各种塑料垃圾通过科技手段进行分解,再制造出各种桌椅和杯具。显而易见,这些创意理念和设计成果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对象。

此外,在减少空气污染方面,欧盟还通过推广新能源汽车来推进节能减排。据统计,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6个国家制定了鼓励电动车发展的相关政策。作为传统的汽车制造大国,在重视汽车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德国还十分重视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的发展趋势和广泛应用。德国联邦机动车行驶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德国全年汽车新注册总量为290万辆,相比2019年减少19.1%;电动车新车注册量却逆势增长。这得益于德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政策倾斜,通过降低电价、加大相关基础设施投入等方式引导汽车领域的绿色消费,并通过积极的知识产权激励政策来推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创新,以保持技术研发的领先优势。

与此同时,为了减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欧盟紧紧围绕战略产业布局稳步施行气候政策,分步骤分阶段实现碳中和目标。2019年12月,欧盟委员会发布《欧洲绿色协议》,提出到2050年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碳中和。2021年6月,欧盟理事会通过《欧洲气候法》,以法律形式确立2050年碳中和目标。从“政治承诺”到“法律承诺”,足以见欧盟对解决气候问题,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视。欧盟制定的碳中和目标,对于欧洲以及全球相关产业和技术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欧洲较为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也为欧洲乃至全球的创新环保产业提供了机遇。(本报记者李倩)

韩国:“零能耗”建筑研发热情高涨

第21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数据显示,到2050年,建筑能耗将占全球能源需求总量50%。在这一趋势下,降低建筑能耗成为多国绿色减碳的重要方向。在韩国,建筑能耗降低到一定标准被称为“零能耗”建筑。近日,韩国特许厅(KIpO)公布最新数据显示,该国“零能耗”建筑领域研发热度较高,专利申请增长迅速。在推广和实施“零能耗”建筑计划期间,韩国积累运用了多项创新成果,为该国未来抢占“零能耗”建筑市场打下基础。

为加强新技术研发,韩国组建了国家级研究团队。结合该团队在科研项目中取得的创新成果,韩国设计建造了“零能耗”示范建筑并投入运行,以验证和研究其能耗表现。目前,社会影响力最为突出的是零碳绿色家园示范项目。

零碳绿色家园示范项目通过真空隔热窗户和外保温系统,应用可再生能源系统和能源管理监控系统,建造零碳绿色高层住宅建筑。该项目含三类核心技术:被动式技术、主动式技术以及能源管理监测系统。被动式技术是应用于高层住宅建筑屋顶和墙面的超保温材料、高性能外保温系统等;主动式技术包括热回收系统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实时能耗监控和分析,能够实现建筑的高效运营。据韩国实验结果,被动式技术应用后,可让新建筑比传统建筑供暖需求降低80%,全年能耗费用降低85%,从而实现建筑节能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为解决太阳能板只能被安装在屋顶等地方的局限,韩国在研发主动式技术时,还研发了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可将太阳能板与建筑门窗或外墙融合安装。据KIpO资料显示,韩国该领域相关专利申请近年来增长迅速,由2015年的15件增长至2020年45件。

日前,KIpO公布最新数据称,2020年韩国“零能耗”建筑相关的专利申请共计560件,相对于2008年259件增长了2.16倍。这些专利申请中,被动式技术占比超70%,其余为主动式技术。从专利申请人类型来看,专注于研发绝热材料等技术的“零能耗”建筑材料中小企业提交专利申请量最多,占比39.3%。

据韩国政府测算,如果每年新建建筑中有10%达到“零能耗”,每年可减少67万吨碳排放,节约18万吨油耗,而且可以创造5万个工作岗位以及45亿美元的经济效益。下一步,韩国在扩大和抢占全球“零能耗”建筑市场的同时,会更加注重技术研发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为“零能耗”技术研发提供更多制度保障。(本报实习记者姜同天)

英国:海上风电专利申请表现亮眼

近日,英国知识产权局(UKIpO)发布全球海上风电专利态势报告。报告显示,从风力发电前十名的专利申请来源国的相对专业化指数(RelativeSpecializationIndex)来看,英国在该领域作为申请来源国的专利申请强度较高,这表明该国发明人在风力发电领域开展创新表现亮眼。

近年来,海上风电逐渐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加入其中。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的《2021年全球海上风电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英国海上风电领域活跃的前十名专利申请人的专利申请量在全球占比48%。对于海上风电产业,英国一方面注重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海上风电成本,另一方面则加强专利布局。

为进一步支持技术创新,英国为海上风电招标引入漂浮式技术铺平道路。该国计划将1.6亿英镑的专款用于在苏格兰和威尔士建造漂浮式海上风电港口和电厂。2020年11月,英国政府宣布在2021年新一轮的可再生能源差价补贴招标中,把漂浮式风电项目作为单独的新兴技术类别引入招标体系,此举为深远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开拓漂浮式风电这片“蓝海”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7月,英国勘测公司HydroSurv开发了两艘无人自主水面船,能够使海上勘测和检查成本最多降低60%。随着海上风电设备离海岸越来越远,海上风电勘测技术也需要快速适应市场需求。而无人驾驶水面船及其背后的自主系统技术成为英国海上风电领域全球市场开发的新竞争优势。

截至2020年3月,英国完全投入使用和正在建设的海上风电产能总装机达到了14吉瓦(GW),其中10.4吉瓦(GW)海上风能已经投入使用。

“风能对于英国和中国来说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降低碳排放和实现未来能源转型的这一目标方面。”日前,在中欧海上风电产业合作与技术创新论坛上,英国驻华贸易副使节杜涛提到,为了实现零排放目标,英国将海上风电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就海上风电发展设定了远期目标:到2030年提高四倍海上风力发电能力,实现40吉瓦(GW)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在该行业创造66万个就业机会、在沿海地区发展漂浮式海上风电。

可以预见,未来,英国将继续向海上风电这片“蓝海”迈进,也将在该领域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实现系列突破。(本报实习记者苏悦)

(编辑:晏如)

好了,关于“海上”低碳创新守护绿色地球的内容就介绍到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