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8批次肉制品样品抽检不合格 江苏张家港市抽检食品334批次 1批次粉丝和1批次蜜柑不合格 河北张家口加强品牌建设引领产业快速发展 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合作备忘录会签仪式在市中院举行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市场监管局抽检371批次食品样品不合格7批次 卫计委发布《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及备案指南》 韩国又曝假化妆品马油美容霜中招儿 云南昆明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交流 完善涉外知识产权服务 英CIPA协会关于人工智能和知识产权立法改革的建议 广西柳州市食药监局抽检食品13批次不合格 四川攀枝花“夏季百日行动”查获假冒伪劣农资3.8公斤 北京市工商局:15批次通讯器材类商品抽检不合格 川渝签署知识产权合作协议 山东省食药监局抽检1134批次食用农产品不合格18批次 IP改编不能“包治百病” 山东省食药监局:6批次蜂蜜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不达标 中铁五局六公司喜获三项国家技术专利 山东东营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进企业 “岁月妈妈”的假照片,短视频版权问题该治治了 2016商标五方会谈中期暨专家技术会议在京召开 内蒙古呼和浩特开展知识产权入园惠企七大活动 农业农村部部署开展春季农作物种子市场检查 腾讯状告网易侵权,拿300万担保金申请强制维权 市中院发禁令:网易禁止播放623首歌 遏制维权变“唯利”,也是一道治理题 科技部部长万钢访问塞浦路斯并签署中塞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协定 财政部、国家质检总局组成联合调研组赴浙江上海调研 有力提升对非出口产品监管效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3批次纯净水抽检不合格 小米回应酷派专利侵权诉讼:暂未收到法院通知 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监督抽检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情况的通告 知识产权助力创新企业加速发展 目前义乌有效专利达26639件 2015知识产权南湖论坛在宁开幕 电商企业:借专利保护东风扬创新发展风帆 辽宁省食药监局抽检食品9批次不合格 澳大利亚知识产权局就土著知识向公众征求意见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3批次水果制品不合格 体育版权市场风起云涌 体奥动力成"关键先生" 浙江嘉兴中院召开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新闻发布会 苹果怒控高通巨额专利费 恐踢出供应链 农业部2017年第五批假兽药查处结果公布 大批知名国产兽药被假冒 联合国委员会通过加强农民种子权利的宣言 在本国之外提交专利申请的美国经验 安徽宿州市市场监管局:1批次淀粉及淀粉制品不合格 2016年度甘肃省科技奖和专利奖揭晓 149项成果和50项专利获奖 国家食药监总局抽检6类食品525批次 4批次不合格 广东清远英德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挂牌成立 版权费成视频网站难以承受之痛 名酒市场高速发展背后 如何控制假酒和“水货”蔓延? 天津抽查保暖内衣 浪莎雪中飞雅鹿等产品纤维含量不合格 广东省和平县市场监管局抽检食品28批次 3批次不合格 河南省首场科技专利专场路演在郑州举行

推动法律“坐镇”,堵住“打假牟利”漏洞

前不久,一则打假150碗熟肉、法院判商家承担10倍赔偿责任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这让职业打假人——以打假为职业,长期寻找在产品质量、包装标识、有效期限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商品,进而通过索赔获利的群体,再次进入人们视野。与此同时,有记者调查发现,打假不仅职业化,而且职业打假正在“组团化”。

打假是法律赋予消费者的权益。1993年通过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了打假的合法性,两年后,打假假冒“索尼耳机”的王海在舆论的支持之下成功获赔,并被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授予“中国打假第一人”称号。此后,相较于普通消费者在法律、维权途径等方面更具有专业性的“职业打假人”迎来了“春天”,通过打假索赔获利者不在少数,在他们看来,他们是名正言顺地利用法律维护身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打假的正义性与索赔的功利性之间似乎存在矛盾,职业打假因而渐渐受到争议。国家之所以支持打假,是为了减少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维护市场的良好秩序,打假的正义性也来源于此。但是这一初衷却在执行中被用“变了味”。我国法律对售卖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的惩治力度不断加大,也意味着打假有了更大的获利空间。因此,很大一部分人是瞄准了这种获利的可能进行打假索赔,并不是出于社会责任感以维护市场秩序为最终目标,他们甚至“抱团取暖”,交流索赔经验,一切以得利为导向,而非追求原有的正义。

职业打假往往极大地占用执法资源,但最终的结果不一定能将假货真正清退。打假走向职业化,一部分原因在于打假并不是“想打就打”,而要充分准备,走复杂的流程。普通消费者缺乏时间和精力去“耗”,职业打假者则善于“知法用法”,一旦正式起诉,基层执法单位必须受理,等到开庭时,职业打假者可能已经与“花钱消灾”的商家私下“了事”。最终,执法资源被浪费,假货也继续流通,职业打假者挣得盆满钵满扬长而去,寻找下一只“肥羊”。更多嗅到“商机”的人闻利纷至,而普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却搁置一旁,生发出恶性循环的现象。

法律赋予每位消费者打假的权利,但打假还得由更完善的法律“坐镇”。事实上,由于实际情况不同,各地各级执法机关对打假的判罚尺度有差异。近年来,对职业打假乱象的整治同样“在路上”,2019年,国务院发文规定依法规范牟利性“打假”和索赔行为。

不论是对广大商家,还是对消费者群体,抑或是对基层执法机关,这种规范都亟待进一步明确化落实。让打假回归正义的初衷,需要更具有参考价值的案例和判罚标准浮出水面,对“消费者”这一身份予以更加完善的定义,指导执法机关对职业打假案件作出合规、合理的判决,震慑心术不正者,避免打假成为敲诈勒索的工具,从而堵住利用打假牟利的漏洞,还市场以良好秩序和风气。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