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全国首张“频谱地图”将着手编制 “三星”深圳3D显示技术专利量居全国之首 “知识产权保护”上海将加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亿元”新经济发展为北京提供新动能 “版权”青岛版权创意产业成支柱 “中国”中国创新活动渐入佳境 “账号”微信公号无授权转载乱象几时休 “商业秘密”名牌企业商业秘密保护需要数据泄露防护 “企业”山东出台激励措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产业”中国电影衍生品产业论坛举办 “视网”乐视网今年调低版权营收比重 “老字号”“老字号新机遇•新创意”座谈会在京召开 “知识产权”陕西将在全国率先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 “中国”2016世界拉力锦标赛独家授权乐视体育网络直播 “头条”趣头条:向“下沉市场”挖掘内容版权价值 “重庆”一起去看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老品牌 “企业”四川评出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100强企业 “专利”美联邦最高法裁定“抽象概念不受专利保护” “经济”创新就是战略支撑 “名牌”深圳罗湖查获数千件假名牌产品 “版权”原创文学版权拍卖十部小说全部成交 “总干事”关于2020年总干事选举,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图书”众筹能帮助传统出版业优化成本配置吗? “版权”深圳开展版权创新发展培训 “专利”山东省组团参加第七届两岸专利论坛 “种业”思考生物育种知识产权保护 “索尼”缺乏创新葬送了日本电子大佬的未来? “动能”山东专利培育大赛落幕 “知识产权”上海出台《意见》加大科技类案件侵权赔偿力度 “硅谷”北京文化硅谷:实现多元素全方位深度融合 “工作”“身边的榜样”专栏|使命在肩初心如磐 “节能”我国成立节能减排标准化联盟应对未来碳关税 “商标”警惕商标许可的“后遗症” “文化遗产”立法是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保障 “知识产权”[本网特稿]知识产权大家谈: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知识产权”西安高新区举办生物医药行业知识产权专题培训会 “互联网”立法与监管并举规范互联网市场竞争秩序 “农场”南湖区首个家庭农场申请注册商标 “按摩椅”电动按摩椅:专利助力健康生活体验 “生物”生物产业全线开花单一优势演绎资本话题 “知识产权”以科技引领,让天空更蓝 “咖啡”云南咖啡遇寒受灾新品种选育或为有效途径 “固始”固始县甲鱼、萝卜获地理标志登记 “科研”中国高质量科研产出呈现两位数增长 “节目”湖南浙江北京东方四卫视加紧研发原创节目步伐 “知识产权”深圳将在高新区建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新品种”河南省拥有植物专利20件 “生物”生物材料保藏再上新台阶 “受访者”“亚马逊全民阅读报告”解析读者阅读行为趋势 “企业”[新春走基层]教授在深山老林里找“金子”

“频率”全国首张“频谱地图”将着手编制

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地震预警:自主创新与灾难的较量》,如果您对地震预警:自主创新与灾难的较量感兴趣,请往下看。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北纬28.34度,东经104.90度)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而在地震来临前几十秒,宜宾、成都、泸州等多地区通过扩音喇叭、电视、手机等媒介发出的地震倒计时,让震区的人们可以提前获得地震信息,采取紧急避险。地震预警,也在公众的视野前逐渐清晰。

距震中51千米的宜宾市,预警时间10秒,预估烈度5.2度;距震中80千米的泸州市,预警时间18秒,预估烈度4.6度;距震中111千米的自贡市,预警时间27秒,预估烈度4.1度……此次地震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下称减灾所)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地震预警相关技术为我国自主研发。

“减灾所已研发了全球领先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预警技术,使得我国成为继墨西哥、日本之后世界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四川省地震预警重点实验室主任、减灾所所长王暾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震预警是在震中正发生地震但还没有对其周边目标区域造成破坏前,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给目标区域提供几秒到几十秒的预警时间。自2008年成立减灾所以来,王暾带领团队开展多项技术攻关,如今已经拥有10件发明专利,均为核心技术。

“这些专利在地震预警上具有核心竞争力。比如我们通过优化地震预警技术方案,让地震预警响应得更快,且减少误报。”王暾所说的是减灾所在全球率先提出的基于分布式计算的地震预警技术方案,其已经获得了发明专利“一种分布式地震预警信息处理方法及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从传感器到接收终端的、全自动的秒级响应。该专利表明,预警信息接收与处置设备分布于各设防地区,用于接收预警中心服务器输出的预警信息,然后发布并处置所述的预警信息。各台站的预警关键信息在台站处进行计算并传到预警中心,可以减少实时数据流的传输,节约通讯成本,且可提高数据的时效性。

实际上,从2011年4月中国首次发出地震预警信息,到2013年3月我国地震预警网络系统覆盖了40万平方公里,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地震网络系统,再到如今减灾所与地震部门合作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覆盖面积达22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90%,我国地震预警的技术发展之路愈加宽广。在王暾看来,这得益于我国日益浓厚的创新氛围对创新的支持。“我们希望做促进技术进步的标杆,把地震预警做得更好。”王暾告诉记者。

多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我国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同时实施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提高我国救援队伍专业化技术装备水平。201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其中要求,加强政策引导,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加快突破关键技术,不断提升应急产业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同时,该意见指出,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促进应急产业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有关专家表示,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的力量显得相对薄弱,这样自主创新服务社会的典型案例令人欣慰,十分难得的是,减灾所及时有效地进行知识产权保护,通过相关合作让创新成果得到转化,实现知识产权的有效运用,更是创新者们值得学习的。他同时表示,多年来,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创新研发成就有目共睹,我国的创新者还应不断加强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等的能力建设,不但为人们的生活形成安全保障,也让知识产权成为相关研究机构及企业开展创新工作的保障。(本报记者吴珂)

(编辑:蒋朔)

好了,关于“我国”地震预警:自主创新与灾难的较量的内容就介绍到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