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头海关截获涉嫌侵权出口糖果 涉案金额12.7万美元 广东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2989批次食品 11批次不合格 云南元谋县市场监管局集中整治农村市场假冒伪劣食品成效显著 吉林省四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抽检:3批次不合格 山东青岛即墨区109家企业获知识产权奖补资金206万元 山东济南市钢城区抽检20类199批次样品 不合格7批次 质检总局决定对122家企业采取加严监管措施 河南新乡市抽检4大类食品51批次样品 不合格1批次 辽宁沈阳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入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公示名单 技术监测:一场影视正版与盗版的较量 “入园惠企”系列活动重庆站启动 中西部首个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联盟成立 河南信阳毛尖屡被外地茶假冒 市长回应“小浑淡”是否正宗 浙江宁波市海曙著作权纠纷有了“一站式”解决平台 阿里亮相国际知产执法大会分享打假中国经验:推动执法+权利人+平台形成共治系统 徐良俊:商标隐性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认定防范 微软状告富士康违约:未按时支付专利授权费 湖南选聘78名专家开展知识产权维权咨询服务 食药监总局通报4批次食品不合格 克莉丝汀上榜 广西梧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4批次食用农产品不合格 北京山口饮料有限公司矿泉水含环境污染物上质检“黑榜” 海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抽检药品1批次不合格 安徽省淮南市依法优化知识产权生态建设 长江连心食品公司平江豆干抽查不合格 文化版权纷争再起 联通IPTV恐涉电影“盗播”事件 上海检察机关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中心成立 河北省食药监局:1批次桶装饮用水不合格 IP大会让版权交易流动起来 摩拜单车开锁技术涉嫌侵权?企业发展别忽视保护专利权 上海市质监局抽查80批次休闲服装产品不合格7批次 重庆知识产权学院将课堂搬到企业 创建理论结合实践的新形式 个人版权银行破解网媒转载作品难题 版权2018:那些被热议的话题 爱吃螃蟹的你注意啦!广东佛山这些产品抽检不合格 双鹤药业胜诉哌舒专利纠纷案 刘铁光:《商标法》中“商标使用”制度体系的解释、检讨与改造 海南省地方税务局欠税公告(2014年第5期) 青海抽检茶叶及其相关制品16批次样品 不合格1批次 海南省2015年卫生行政处罚公告 第三期 “威宁芸豆”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市场监管总局:1批次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抽检不合格 贵州贵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查5批次摩托车轮胎产品 1批次不合格 湖南株洲市市场监管局强化商标保护 优化发展环境 吉林:水饺、元宵、汤圆等速冻食品抽检全部合格 一件自拍杆专利何以成为“不倒翁”? 注册商标不能蹭“火神山”“钟南山”热点 湖北省十堰市市场监管局:1批次中蜂百花蜜氯霉素检验项目不合格 安徽省六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抽检58批次样品 不合格样品3批次 山东日照市食药监局:1批次包装饮用水不合格 太重再获两项PCT国际专利 商务部介绍改革进展:所承担重点改革已全面展开

触目惊心: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之四大“黑镜头”

据首都政法综治网消息,为发挥典型案件警示教育作用,规范食品生产、销售行为,保障老百姓食品安全,北京二中院对近年来审理的涉及食品安全的犯罪案件进行了专题调研,并结合审判实践对行政机关、生产经营者及消费者提出相关建议。

数字:食品安全案件数量总体呈下降态势

2014年、2015年及2016年,二中院审理涉及食品安全的刑事案件分别为9件、7件及2件,均为二审刑事案件。案件数量总体呈下降态势,反映出本市依法加大执法力度,维护食品安全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中院近三年审理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涉及罪名有三种,分别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分别为14件、3件和1件。

黑镜头之一:“假伟哥”非法添加“西地那非”

据介绍,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案件有13件,主要表现为在销售的“假伟哥”类非法保健品中含有国家明令禁止不得在保健品中添加的“西地那非”,被告人为牟取私利,销售含有“西地那非”的保健品“假伟哥”,而这种原料名列“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质名单”,极有可能对消费者造成损害。

根据《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0条第2款之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质名单》上的物质,应当认定“西地那非”为“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

黑镜头之二:罂粟壳作为调料对鸡肉进行腌制

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案件有1件,被告人在明知其购买的调料中有罂粟壳,人类长期食用会逐渐产生依赖性进而成瘾,对人体有害的情况下,仍将罂粟壳作为调料,对鸡肉进行腌制,制成成品予以出售。

黑镜头之三:含铝“毒包子”松软可口卖相好

据介绍,此类案件有3件。如为使包子更加松软可口卖相好,在生产包子时使用禁止在发酵面制品中使用的含有硫酸铝成分的泡打粉,人体长期食用含铝“毒包子”会导致记忆力丧失,甚至增加患“老年痴呆症”风险;为维持食品外观,抑制细菌生长,延长食品保质期限,在腌制肉类时使用超出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添加剂亚硝酸盐,而人体摄入0.2克~0.5克即可引起中毒,3克可致死,特别是对幼童更甚;使用劣质的原料生产、制作食品,没有经过食品安全检疫就对外销售,这一类食品菌落总数严重超标,可能会引起食用者呕吐、腹泻或食物中毒。

黑镜头之四:低档酒勾兑后贴上高档酒商标售卖

此类案件有1件,被告人使用低档价位的酒进行勾兑,之后再将勾兑好的产品贴上高档酒的商标售卖,从酒类品牌的价格差异中牟取利益,共制造假酒达300余箱。

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呈现三大特点

犯罪主体均为自然人学历普遍较低

在二中院近年审理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中,犯罪主体均为自然人,没有出现单位犯罪的情况。少数涉案人员为肉类食品加工厂的负责人或者个体经营者,大部分为既没有营业执照也未取得食品生产、销售许可的无业人员或者农民。此类案件的共同犯罪比率较低,仅有两件为共同犯罪,在共同犯罪中均形成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链条。经统计,被告人普遍学历较低,其中25%为高中学历,50%为初中学历,25%为小学以下文化。

犯罪行为具有隐蔽性,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为例,犯罪分子可能一直使用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材料,雇佣未办理健康证的员工,或者食品生产环境不符合安全标准,往往在造成严重后果时才会被发现。

作案场所较隐蔽,多集中在人流量大、低收入人群居多、城市监管力度薄弱、隐蔽性较强的城乡结合部,如前面提到的销售“毒包子”的摊贩就集中在此区域,不易被监管部门发现。

查处难度大,流动摊贩们大多无营业执照,售卖的食品没经过食品安全部门的检验,他们通过相互通风报信躲避城管巡查;少部分持有营业执照的企业主,如部分保健品销售店,当食品安全部门上门检验时将有问题的商品下架,待检查完毕之后再重新上架,逃避检查。

个别犯罪行为造成的后果严重

在统计东城、西城、丰台、大兴、房山五个辖区内近三年涉及食品安全的675件案件中,有两件案件值得关注。其中一起是因被告人在其流动摊贩售卖的炸鸡食品中添加了过量的亚硝酸盐,导致一名年仅一岁的幼童食物中毒死亡,后果特别严重,最终被告人被法院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判处有期徒刑。

另外一起案件中,几名被告人协同作案,在没有取得食品生产和销售资质的情况下,生产未经过检疫的汉堡,并向中学食堂销售,造成19名中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的群体性安全事故,两名主犯及食堂主管人员均被法院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判处有期徒刑。虽然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件仅此两件,但造成群众恐慌,社会影响恶劣,尤其值得警示。

个别犯罪分子存在再犯的情况

在此类案件涉及的20名被告人中,有3人曾有过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犯罪的前科,占总人数的15%。该3人中有两人曾因销售假药罪被判处拘役,其中一人一年后再次犯罪,另一人四年后再次犯罪;有一人曾因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刑满释放4个月后再次因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羁押。此外,售卖非法保健品获罪的犯罪分子上诉率较高,72%的上诉人因售卖非法保健品获罪,上诉理由多为量刑过重。

食品安全案件五大原因分析

牟取暴利是犯罪分子的主要动机

在暴利驱动下,犯罪分子罔顾法律,漠视购买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件为例,其中一名不法商贩以每片一元的价格从街边摊贩处收购保健品,在自己店中加价售卖到每片16元。

侥幸心理使犯罪分子铤而走险践踏法律红线

从二中院的案件审理情况来看,大多数上诉人均承认明知自己生产或销售的食品、保健品未经过食品安全部门的检验,或者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物质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或者损害,但出于侥幸心理,认为监管部门不检查就没有问题,而且出售的商品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

部分犯罪分子对法律的理解存在盲区

以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为例,这一罪状的表述中仅列明了食品,但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刑事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第3款中,明确规定了在保健食品或其他食品中非法添加国家禁用药物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以生产、销售有毒有、有害食品罪定罪处罚。经调研,在因销售“假伟哥”而获罪的犯罪分子中,部分人辩称不知自己销售的为有毒有害食品,认为该罪名仅包含食品,不包含保健品。

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仍需加强

2015年,二中院辖区范围内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共38件,近20件为流动摊贩销售“毒包子”,说明综合执法部门对流动摊贩的巡查管理仍有待加强。

此外,其他相关部门或单位对食品安全问题不够重视,在顾某等三人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案中,顾某等三人在既无食品生产和销售资质也没有取得合格证明的情况下,租赁有许可证的工厂的场地和资质生产食品,将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从学校食堂中出售给中学生,最终导致19人集体食物中毒的严重后果。

在该案中,如果在租赁、生产、销售任何一环节被查出,就不会发生大面积的人员食物中毒。工商部门、食品安全监察部门、学校等部门和单位监督、管理均存在缺位,才使得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部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许多上班族为节省时间,往往选择在路边的流动摊贩处购买食品。殊不知这些摊贩出售的商品大多未取得食品生产资格,他们可能使用劣质食品原料,或者食品加工者患有传染性很强的疾病。还有部分消费者,为了贪图便宜选择购买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以及无生产厂名称的“三无”产品。

法院持续保持打击此类犯罪的高压态势并发出五大建议

确定罪名时依法选择重罪定罪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罪名: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以及非法经营罪。当被告人行为同时符合几种罪名认定标准的,依照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对被告人依法从严,择一重罪处断。

判处刑罚时依法从严

在审理的过程中,按照司法解释的规定,严格适用缓刑、免于刑事处罚。同时,注意禁止令的适用,避免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重蹈覆辙。在对被告人判处刑罚时,加大财产刑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犯罪分子的犯罪成本。

完善监管体制加大监管力度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完善县级、乡镇食品监管体制,加大城乡结合部等地的抽查力度,从食品源头把控,保障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有效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得到加强;与城管部门联合执法,对于没有经营执照和食品安全生产、销售许可证的流动摊贩说服教育,督促其办理相关手续或引导其前往卖场继续经营行为,对于屡教不改者加大处罚力度;与公检法联动,将有违法犯罪记录的不法商贩列入黑名单,并将黑名单向社会公众公布,以震慑遏制潜在犯罪者的犯罪动机。

严守法律红线建议生产者

建议销售者,要保证食品均来自于有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厂家,注意保存食品场所的环境卫生,销毁过期食品,保证出售的食品均符合安全标准。与此同时,建议相关食品企业协会定期组织成员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刑事案例,让食品从业人员了解到违法犯罪的后果,消除其侥幸心理,有效避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发生。

消费者应提高对食品安全的警惕性

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应选择有合法的经营许可证和经过食品安全部门检查合格的商家,不购买流动摊贩食品,不购买“三无”食品。这样不仅能够避免成为食品安全犯罪的受害者,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纠纷时也可以尽快找到责任人员,保证自己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社区和居委会可以定期开展食品安全重要性的宣传,帮助消费者增强选择购买安全卫生的食品和保健品的意识。学校、医院或各企事业单位负责采购食品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在购买的过程中,应当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提高警惕,坚持从正规渠道采购食品,把好食品安全“入口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