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中科院专利批量拍卖成交率超四成 “亿元”重庆严查专利侵权案件 “工业设计”浙江永康出台《关于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意见》 “成都”赋能创新驱动助力高质量发展成都高新区全国首批试点开展“金熊猫创新积分”制 “临桂县”桂林实施品牌战略助农民致富 “动漫”“喜羊羊”版权方及原总导演:如何在世界叫响“中国动漫” “玩具”谷歌联网玩具专利曝光可控制智能家居设备 “骆驼”买的骆驼牌上衣,这商标咋像羊 “音乐作品”央广一小步,广播电视音乐付酬一大步 “阿里巴巴”浙江举办电商知识产权培训会 “东盟”东盟知识产权保护讨论会在泰国举行 “知识产权”银行助企业“知本”变“资本”推广遭遇瓶颈 “旅游”旅游文创需摆脱“旅游纪念品”的羁绊 “区块”区块链版权服务应避免研发风险 “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质押融资难“青岛模式”如何破解? “办法”《发明专利申请优先审查管理办法》深度解读 “最高人民法院”多方代表共话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和商标权保护 “驰名商标”杜绝“驰名商标”宣传需要多管齐下 “扬州”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同意在扬试点“小小传承人”项目 “商标”滕州市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注册商标已逾3000件 “绍兴”浙江德清集中销毁16吨侵权黄酒 “腾讯”腾讯是否该反思“抄袭”指责? “绒绣”非物质文化遗产莫氏绒绣:以针代笔绣丹青 “中国”“点赞中国品牌”即是认可中国形象 “专利”台湾成立反诉型基金助LED厂商迎接专利战 “经纪人”版权经纪闻名难见面 “平台”主播侵权,谁来担责? “专利申请”风物长宜放眼量 “专利”长三角地区专利行政执法协作联席会议召开 “秀水街”秀水街打造自主品牌高端市场 “三星”企业“迈步”,勿忘及时调整品牌架构 “知识产权”全国首个知识产权行政检察研究和实践基地在京揭牌 “账号”微信公众账号推好文名作家接连被侵权 “香包”百项非遗酝酿“年味” “商标”在先申请的“微信”商标,为何“具有不良影响” “印度”中国手机商为什么都去印度卖手机? “京剧院”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繁荣文化产品“走出去” “东港”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科协引进新品种促农民增收 “成都”“特色小店”的“成都味儿” “饮料”老河口查扣5000瓶假冒问题饮料 “知识产权”浙江省出台方案推进知识产权检察工作 “版权”10部影视剧版权=近亿元银行贷款版权评估 “专利”中关村“试水”专利保险 “车辆”小米定位新技术解决车库寻车难题 “执法人员”阜新开展查处假冒专利联合执法行动 “苹果公司”未来iPhone或将没有音频孔 “三星”三星大手笔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落户西安 “长城”内容是出版灵魂数字化是挑战更是机遇 “商标”商标显著性的裁判标准 “商标”如何理解商标的显著性?看看专家观点

“专利”中科院专利批量拍卖成交率超四成

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与其“亡羊补牢”,不如防患未然》,如果您对与其“亡羊补牢”,不如防患未然感兴趣,请往下看。

近年来,东软集团商业秘密外泄、海尔公司前高管跳槽窃取商业秘密等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前不久,华为公司离职员工泄露内部资料、高德公司诉滴滴公司不正当竞争等围绕员工离职再次引发纠纷。一时间,关于员工离职和知识产权之间的讨论被推向高潮。

一般来说,此类纠纷发生时往往已经对企业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而法院在判决时将考察企业先前的行为,例如在商业秘密纠纷中,考量企业是否进行了充分的保密工作;专利职务发明纠纷中,考量员工劳动合同中写明的工作职责等。因此,笔者认为,对企业来说,最好的对策就是防患于未然,从日常的经营管理着手,从以下几方面着重保护自身技术,特别是那些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

企业首先应当从自身的研发、生产等环节出发,考虑哪些技术成果欲通过提交专利申请进行保护,哪些是不便于公开的,可以通过技术秘密进行保护,再根据技术成果是否涉密,将相应的管理、保密制度镶嵌进各个环节之中。

企业在完善相关制度流程后,除了纸质留存上述文件外,还可通过现代化电子手段帮助企业进行档案管理,包括对涉密文件进行外发、下载、查阅管控等。这既可以提高企业运营管理效率,又可为日后可能发生的纠纷提供证据支撑。

无论是初创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都需要在公司的规章制度或者与员工签订的法律文件中加入知识产权归属、保密、竞业禁止等条款,加强在职管理和离职管理,从而在源头上规范员工的行为,同时也可作为日后应对纠纷的有力证据。

具体来说,企业可以在员工手册中完善员工违反保密义务的纪律处分条款,可以与关键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签订竞业禁止协议,要求其在离职后一定时间内不得为企业竞争对手服务,也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密条款和知识产权保护条款,明确员工的相关义务和法律责任等。

员工离职后,利用在原企业掌握的技术秘密牟取暴利的案件时有发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很多员工并不清楚此举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企业应当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增强员工的法律意识、树立员工对职务发明的认知、告知员工违反保密义务的法律后果等。同时,该类培训应注意针对不同的职位、岗位、角色进行设计,从而优化培训的实际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企业除了应当防范员工在离职时拷贝商业秘密外,还应当注意新入职员工带来原单位的技术或商业秘密,此种情形同样暗藏法律风险。因此,企业应当在员工入职前,做好相应的尽职调查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与员工继续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在相关法律文件中加入相应条款进行约束。(朱姝丽)

(编辑:蒋朔)

好了,关于“员工”与其“亡羊补牢”,不如防患未然的内容就介绍到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