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让老年人乐享智慧生活 “秦腔”秦腔名家李爱琴喜收爱徒“非遗”传承人薪火兴旺 “知识产权”宁夏: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 “农业”1900余项科研成果亮相“农科城”为农民提供“致富钥匙” “游戏名称”知识产权是“狼人杀”的“杀手锏” “专利”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比重超50% “工作”突破“反复抓、抓反复”的拉锯状态 “脸谱”京剧脸谱著作权保护再引关注 “青岛”青岛前三季度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七成多 “协议”中美等国或于7月达成科技产品零关税协议 “榨菜”“诗仙太白”跻身中国驰名商标 “专利申请”河南省专利申请首次超过2万件 “知识产权”《云南省“十三五”知识产权(专利)运用和保护规划》印发实施 “陈某”珠海破获一特大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案 “天津市”天津青少年版权进课堂公益活动启动 “元谋”云南元谋加强地理标志商标注册申报 “苹果”苹果再遭另一家iTV商标持有公司阻击 “中药”知识产权研讨聚焦中医药保护 “信息技术”企业成信息技术专利申请绝对主体 “知识产权”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创新与竞争研究中心成立 “产品”陕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将增至44个 “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协会积极维护金字招牌 “文化遗产”我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属全世界首例 “通讯”中兴通讯云专利申请量居国内第一 “美国”网络真人秀《侣行》第三季版权输出海外 “兰州”兰州37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知识产权”云南省组织专利行政执法办案骨干赴浙江学习培训 “链接”谷歌被要求删除3.45亿个侵权链接 “长江”长江设计院获23项水面光伏专利 “音频”云听与倒映有声达成战略合作,发力人工智能语音 “温州”温州制造:本土品牌如何突围 “知识产权”金牌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师挑战赛落幕 “耳机”Bose和Beats握手言和专利纠纷案达成和解 “大桥”京沪高铁第一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创多项第一 “迪庆”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成功开通首个5G试验基站 “崇阳”湖北“崇阳野桂花蜜”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拉萨市”拉萨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成功 “青海”青海卫视确认版权谈崩筹备全新“花儿”主题曲 “商标”商标五方会谈商品和服务清单上线 “机器人”中国自主研发的机器人首次在南极冰盖自主行走 “湄潭县”质押商标专用权遵义三企业尝鲜 “数字”第四届数字出版与版权管理培训班在京举办 “福建省”福建出台多项政策扶持3D打印产业发展 “品种”云南省农科院30个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获得登记 “艾滋”我国自主研制艾滋病疫苗进入Ⅱ期临床 “文化”2016文化产业指数发布 “专利申请”2010年,山西省专利事业发展呈现六大特点 “联盟”长江中游8市成立科技成果转化联盟 “合肥市”文化产业成合肥发展新亮点 “消费者”北京王府井百货销售不合格驰名商标凯撒皮草风衣被曝光

“智慧”让老年人乐享智慧生活

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元宵节,品评知识产权话题》,如果您对元宵节,品评知识产权话题感兴趣,请往下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留下无数关于元宵节的名篇佳句。2月17日,兔年新春的元宵节将如期而至。无论是对于元宵的品牌,还是对元宵节的民俗,一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产权内容将随着节日的到来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品牌元宵市场走俏

“今年的元宵,还是名牌厂家的产品销路好。”2月14日,记者在对北京的几家大型商场、超市的走访中了解到,今年的元宵市场上,消费者在购买元宵时,对品牌的选择成为第一要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很多有实力的元宵品牌厂家都十分重视自身的品牌建设,企业围绕生产、管理、运营的方方面面,构建专利、标准制度。很多生产元宵的老字号还在努力实现像元宵这样的传统食品生产的现代化和标准化。“没有现代化的食品加工意识和加工技术,就难以打造好传统食品的品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吉鹤立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元宵、月饼等传统食品已经成为我国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的细分产业之一。

价格会随着品牌水涨船高,这使元宵生产厂家认识到,要想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只有努力打造好的品牌。三全凌、思念、龙凤、科迪、稻香村等品牌,不仅是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新评选出的“十大汤圆品牌”,也是连续多年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有高度认知的品牌。“品牌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企业多种知识产权的集中体现,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教授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品牌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不仅包含着企业的商标、商号、商誉,还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企业应以长期不懈的努力去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文化基因传承看好

民间彩灯、高跷、戏曲……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随着元宵佳节的临近,走上大街小巷,为传统节日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气氛,火红的灯笼,火红的笑脸共同构成了一幅元宵节的热闹场面。

在北京,众多“非遗”项目成为北京各大庙会的“主角”。北京地坛春节文化庙会主打的民间花会、天桥绝活、杂技曲艺等,受到男女老少的喜爱,连日来人潮如涌;厂甸庙会推出了老天桥技艺杂耍、曲艺相声表演,传统的狮子、高跷等“非遗”项目,吸引了各个年龄段、职业不同的人们的眼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认为,“非遗”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我国众多的“非遗”,千百年来为群众喜爱,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非遗”走近群众,更有利于这些宝贵文化遗产的传承。

如今,“非遗”不仅在民间受到热捧,也在逐年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十一五”期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投入经费超过4亿元,查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近87万项。国务院已先后于2006年和2008年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28项,扩展项目147项;认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88名。

元宵节前夕,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人民政府等单位还集中了全国各地部分与节庆有关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北京举办了百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迎春展示活动,河北蔚县剪纸、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北京灯彩、山西闻喜花馍等“非遗”项目现场精湛的技艺表演,令观众叹为观止。

“利用节日表演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提倡。”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向记者表示,众多“非遗”项目不仅丰富了元宵节期间群众的文化生活,还为项目的传承打下了群众基础。(赵建国)

好了,关于“文化遗产”元宵节,品评知识产权话题的内容就介绍到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