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中国“非遗”的年轻传人》,如果您对中国“非遗”的年轻传人感兴趣,请往下看。
正在济南举办的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吸引了全国600多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加展示。在以中老年人为主的参展商队伍中,有几个年轻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年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们表示,一定要把老祖宗的手艺好好传下去。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展厅的西北角,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木偶戏的女传人吴晓晖应观众的要求,再三为游客表演。30多条提线控制着木偶身上的关节,使得木偶能够做出许多复杂动作,吴晓晖操作起来驾轻就熟。
吴晓晖今年30岁出头,学习泉州木偶戏却已近20年。初中毕业时,她报名参加泉州艺校的木偶班,走上了木偶戏表演道路。
这位在表演时乐呵呵的姑娘,谈到自己的师傅时却泪流满面。她的老师名叫杨度,这位老民间艺人在自己的弥留之际,用3个多月的时间,通过口述方式留下了一部绝迹于舞台数十年的泉州木偶看家大戏《三藏取经》,为泉州戏剧界留下一笔宝贵遗产。
然而,当时已经年逾古稀的老师还没有来得及把一身功夫倾囊传授,就不幸故去,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现在只能尽最大的努力,能学的就把它学下来、传下去。如果有人愿意学,我肯定会教。”
在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展区,26岁的恩施土家族姑娘梁晓身穿民族服装,伶牙俐齿地和客人们讨价还价。和吴晓晖不一样,她接过了母亲衣钵,并把西兰卡普的生产规模扩大,闯出了一方自己的天地。
梁晓的母亲刘艺香是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她从小就看着母亲织西兰卡普,在耳濡目染之下,慢慢掌握了西兰卡普制作工艺。中专毕业后,梁晓将西兰卡普从小乡村带到了州城,在恩施知名旅游景点恩施土司城开了个小店卖西兰卡普。生意慢慢做大后,她一方面雇用工人织西兰卡普,另一方面向分散生产西兰卡普的农村妇女下订单。如今,她的公司已经发展到20多人,年营业额在40万元上下。
梁晓介绍说,她们当地的年轻人,大多都选择了外出读书或者打工,会织西兰卡普的越来越少。西兰卡普耗时费力,也成为年轻人学习的一个阻碍因素。在她的展区,有一幅标价5000元的西兰卡普作品。“能织出这个档次的,至少需要一个学西兰卡普八年以上的熟练工花两个月的时间来完成。每天在织机上一坐就是八到十个小时,一天下来,肩膀和颈椎都酸疼。”
尽管如此,梁晓依然坚持要把西兰卡普市场化、规模化,在生产中进行保护。正因为做的人少了,自己就更不能放弃,绝对不能让这门传承了千百年的民族工艺在自己这代人手里失传。(记者陈灏)
好了,关于“西兰”中国“非遗”的年轻传人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