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球最大医疗研究服务公司西部运营总部落户成都高新区 “海洋”深海焊接技术不再是外国专利 “音乐剧”音乐IP开发:只有情怀怎么够 “专利”走企业需求之路西南大学专利申请量6年增长6倍 “作品”“偶得”作诗,版权归谁? “门头沟”“人工智能产业园”落户门头沟 “茉莉花茶”福州茉莉花茶将申报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万元”资阳市工商局助推商标权质押贷款实现零突破 “商标”工商部门十大假冒侵权典型案例公布 “项目”第三批合肥市级非遗名录公布 “春酒”“芦台春酒”获国家地理标志 “林业”林业知识产权数据库已收录专利29.6万余件 “商标”云南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19件地理标志商标创纪录 “版权”让KTV下架歌曲是堂版权保护课 “安防”专利筑牢安防行业“防护网” “上海市”上海发明专利授权量上半年同比增逾七成 “版权”李小龙题材片《截拳道》国外版权超百万美元 “崂山”崂山:实施商标战略全面提升竞争力 “建筑”给建筑运维开张“处方单” “北京地区”北京科普经费超20亿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 “专利”中兴每年投千万重奖员工专利创新 “大鲵”“张家界大鲵”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巴拿马”茅台被指没拿过巴拿马金奖私造奖牌注册商标 “社交”国内首家社交型阅读社区书客上线 “天津市”天津出台多个政策助力科技企业融资 “声音”我国首例声音商标初审公告发布 “判决”法官:伪劣商品和知产侵权相伴而生 “农药”多方探讨农药知识产权网上保护 “云阳”“云阳桐油”正式注册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国家知识产权局”[聚焦两会]国知局认真完成建议提案办理工作 “文化”招行、乐视网、天津文交所将建文化产权合作联盟 “商标”商标推广宣传走进院线 “新药”新药专项:“十二五”将自主研制30个创新药 “暂行办法”工信部严管“不兼容”3Q们肯不肯认账“很难说” “越秀”广州工商查获假冒香水 “企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贯穿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过程 “同比增长”上半年我国软件著作权登记量近6万件 “黑莓”科技助力江苏打造世界级黑莓产地 “游戏”完美收购盛大游戏股份中国网游巨擘将转型 “商标”商标遭抢注给苏企敲警钟:别让纠纷重演 “淮剧”淮剧(泰州)茅山号子入选国家级非遗 “网络”网络剧:精耕细作深挖版权价值 “安徽省”安徽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实现全覆盖 “旅顺”大连11种水产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市场”商标侵权投诉广交会期间降四成 “射洪县”四川射洪县试点示范工作创特色 “产业”张于喆:战略性新兴产业步入困境之因 “广西”广西今年专利工作获突破 “项目”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开始申报 “数字图书馆”找寻数字版权保护的有效路径:侵犯版权还是合理利用

“成都”全球最大医疗研究服务公司西部运营总部落户成都高新区

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可燃冰离商业化开发还有多远?》,如果您对可燃冰离商业化开发还有多远?感兴趣,请往下看。

新闻背景:5月18日,我国进行的首次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现连续稳定产气,取得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的历史性突破。那么,何时能够实现可燃冰商业化开发这一目标呢?本文将从专利角度探寻答案。

可燃冰,是近两年来新能源领域的热词。那么什么是可燃冰呢?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因其外观像冰,且遇火即可燃烧而被称为可燃冰,是一种能量密度非常高的能源。我国可燃冰主要分布在东海海域、南海海域、东北以及青藏高原冻土带,可燃冰储量约为800亿吨油当量,仅陆地可燃冰资源就可供给我国近90年的资源消耗。

市场广阔前景喜人

对可燃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10年,英国科学家Davy在实验室首次合成了氯气水合物,拉开了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序幕。直到1965年,前苏联在西伯利亚麦索亚哈油气田首次发现了天然产出的可燃冰,此后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挪威等国对可燃冰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笔者在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DWpI)中检索发现(检索截止日期为2017年6月2日),与可燃冰相关的专利申请达3000多件,申请人主要来自德国、美国、法国、日本、英国、瑞士以及韩国,包括日本三井造船株式会社、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德国拜耳公司、巴斯夫公司等。

我国对可燃冰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是实验室合成研究。直到1999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率先对南海西沙可燃冰储存开展了实验性的地球物理研究,2002年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为首的多家科研单位又对青藏高原冻土带开展了实验性研究,我国对可燃冰的研究从实验室合成转向了实际地质勘探开采阶段。

笔者通过在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CNABS)中检索发现,我国可燃冰领域的专利申请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在相关领域已积累千余件专利申请,申请人以院校和科研单位为主,企业为辅,分别占比45%和40%。主要申请人包括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西南石油大学、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近年来,我国在可燃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进展,为南海可燃冰成功试采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但同时也应认识到,可燃冰作为新能源,其储存地域环境差、开发难度高,仍有许多难题等待科研人员攻破。

技术创新任重道远

我国对可燃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勘探和开采两个领域。可燃冰的主要勘探方法有地震勘探法、地球化学法及地质勘探法。地震勘探法是常用的可燃冰勘探方法之一,但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目前主流的BSR地震研究法不能直观地反应BSR在三维空间的分布特征,且作图任务繁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提交的专利申请(申请号为CN201710066004.3)涉及一种高效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地震研究方法。该方法可以精确判断海底反射层及下伏强振幅反射区是否与水合物及下伏游离气区相关,并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刻画水合物底界BSR在不同深度分布特征的方法,能够准确识别与水合物相关的BSR,并得到BSR与下伏游离气区的平面分布范围,对于认识水合物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地球化学法也有一定缺陷,如该方法一般需在深海沉积物地质取样,再进行实验室分析,因此操作流程复杂、时效性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提交的专利申请(申请号为CN201310219999.4)涉及一种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参数原位测量技术,该技术消除了取样和非原位测定产生的不确定性,简单、实时、高效,可安全地获取高压模拟舱内的高保真信息。

可燃冰的安全高效开采一直是我国关注和研究的主要课题。可燃冰开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热激发法,即利用热水、热蒸汽等热流体,将其注入含有可燃冰的地层,可燃冰受热即分解出甲烷气体;其次是降压法,通过降低压力促使可燃冰分解产生甲烷;再次是化学试剂法,即向可燃冰地层注入盐水、甲醇、乙醇等化学试剂,破坏原相平衡,降低可燃冰稳定的温度和压力,促使其分解。

但是上述方法均存在诸多不足:热激发法的热能利用率较低,装置复杂;降压法由于缺少外部热量的激发,开采过程中可能导致结冰和水合物二次生成,造成管路堵塞降低开采效率;化学试剂法成本高,且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笔者通过检索发现,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提交的专利申请(申请号为CN201511028919.2),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碳置换水合物中甲烷气体的实验系统,采用从反应釜底部进二氧化碳,顶部出二氧化碳循环的方式,可强化二氧化碳置换过程的传热、传质,提高置换效率,不仅节省实验成本,而且提高了实验系统的利用效率。另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提交的专利申请(申请号为CN201611113530.2),公开了一种降压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和二氧化碳埋存结合的工艺方法,该方法可同时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和二氧化碳的埋存,并能保证地层稳定性。

总体来看,科学合理地对可燃冰进行开采开发,有助于改善环境、促进资源有效循环,但目前实现商业化开采在技术层面仍然任重道远。(王维)

(编辑:高云翔)

好了,关于“水合物”可燃冰离商业化开发还有多远?的内容就介绍到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